“莫比乌斯环”与“克莱因瓶”中隐藏的“始即终”
(2020-09-17 19:26:30)1
莫比乌斯环:“正面与反面的互为彼此,正即是反,反即是正”。(二维完整体)
克莱因瓶:“内与外的互为彼此,内即是外,外即是内”。(三维完整体)
所谓“完整体”,是指通过“正反的扭曲连接,内外的扭曲连接”所形成的一个完整封闭范围,本质上是“始与终的扭曲连接”所产生的完整封闭性,即“始与终的互为彼此,始即是终,终即是始(维度完整的根本原前提)”。
可以说,莫比乌斯环与克莱因瓶,只是“始即终”的完整性,在二维三维的分别表现。
为什么正反,内外,需要扭曲连接呢?
通过“正与反”,“内与外”的矛盾性可以看出,这是极性差异造成的,根源仍是“始与终”的极性差异。
“始与终”因极性差异而扭曲连接形成的“封闭范围”,是维度完整存在的前提,否则呢?维度不封闭,在二维,便表现为正反面的各自无限展开,无限展开的意思是,二维面的大小的无限不确定,面的概念性存在的无限不确定。在三维,则表现为内与外的无限向内,与无限向外,即三维空间大小的无限不确定,三维存在事实的无限不确定。
扭曲连接,使正与反,内与外完全对接,实则就是“始即终”的完整体现。
所以呢“始即终”做为前提,使维度因有效封闭,体现各自维度的完整,只是这个完整,总是体现在上一层维度中。
。。。。
2
“莫比乌斯环”,本是二维面,其正反面连接是通过“空间扭曲”完成的,在空间扭曲的瞬间,使原本的二维面有了三维性质,因此说【二维的完整性,体现于三维】。
“克莱因瓶”是三维体,其内与外的连接是通过“四维扭曲”完成的,在四维扭曲的瞬间,使原本三维体有了四维性质,因此说【三维完整性体现于四维】。
“莫比乌斯环”的三维完整体,实则就是“克莱因瓶”。就是说,二维面的“正反矛盾”增加封闭性,转为三维体的“内外矛盾”。实则维度的上升,是一个“封闭性”不断向上增长的过程。(这个封闭性,是完整性的含义)
理论上讲,向上封闭的过程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就是说维度是可以无限增张的。但是呢?维度的无限增长,等于“有始无终”,等于“始即终”的封闭性失效,也就意味着“全维封闭的失败”,使全维度整体存在的事实,无限不可确定。宏观不确定则微观不确定,使全维范围内一切维度的存在事实,也随之不可确定。
“宏观不确定则微观不确定”,就是指“封闭不完整”,“有微观,无宏观”,使整个范围存在无效,范围内的一切存在也都无效。
刨除“宏观,微观,以及始和终”的特指含义,单从存在的本质角度讲,始即终的无效,就是无法形成“存在与存在的彼此依存关系”,而存在的彼此依存,是存在的基本构成关系。
这个基本构成关系决定了,全维度的事实存在只是“极限宏观维”与“极限微观维”相互依存形成的。若宏观维无限向上,那么宏观维也就不确定,不确定,则互生存在关系解体,微观的存在事实溃灭。
因此,有微观,则必有宏观,有宏观,则必有微观,任何一个微观维度的事实存在,都等于证明了“宏观极限维度”的必然存在。只因存在规律决定了,无法单方面构成存在。
宏观极限维的存在,使维度在理论上的无限增长,有了一个极限终点,不会无限向上。就像微积分的极限值,遏制了向下的无限微分,以及向上的无限积分,这才形成了一个“有量”的可操作段落。
宏观微观,相对构成的“极限全维”,便是“极限始即终”形成的封闭段落。
极限始即终,扭曲连接,既遏制了维度的无限增长,又使“高维与低维,互为彼此”。
就像“二维始即终”的正反面互为彼此,“三维始即终”的内与外的互为彼此,“全维始即终”就是“一切差别维度的互为彼此”。
【一个维度的完整性总是体现于上一层维度】。
【一切维度的完整性总是体现于极限全维】。
。。。。。。。。。。。
3
所前所言,
三维是二维的完整体。
二维是一维的完整体。
一维又是谁的完整体?
是零维的完整体。
便是以“始即终”为前提的一根“首尾相连”的线。
若一维“线”不做首尾相连,同样会因为“无封闭性”,而无限延伸,无限不可确定。只需了解,凡存在都是“始与终”相对构成的封闭段落就可以了,其完整表现便是“一切内在差异的互为彼此”。
所以,首尾相连,使线的“始即终”封闭有效,从而确定一维的概念性存在。
那。。零维点又是谁的完整体?
零维点,无限大无限小,介于有与无的模糊中,便是“有限与无限”互为彼此时的混沌,谈不上完整与否。
以上是按照“维度是点线面体”的习惯理解做出的分析解读,其实像点线面这样的概念维,始终都是“基于空间”的一个反向推论。如果概念维不基于空间,也就无法产生概念合理性。
因为概念维没有空间性,说白了就是不存在,只能“基于空间合理”来塑造自身概念合理。
因此说,对“空间”的理解程度也就决定了概念维的稳定程度。
如果我们对空间的理解有所提升,那么概念维所表现的合理性,也就随之变化。
概念维不在空间范围内,仿佛是超越空间的,然而其超越的结果,却必须由空间合理性来赋予。根本原因是,其概念存在的塑造者,主体觉知,只能空间诞生,否则这个塑造者也会因为“缺乏封闭性”而无可诞生。无法诞生,基于空间的概念维也就莫须有。
空间性在先,反过来看,概念维也就成了空间合理所需要的,就是做为空间的潜在来源,除了不可理解的无限之外的唯一可理解途径。即做为“空间维度”的概念性起因,而体现出必要性。但无论如何,也只是基于空间的假设,一种想象出来的补足条件。
以“始即终”为前提解,我把“点线面”读为“点圈圆”,这同样是假设。
因为不管是点线面还是点圈圆,都因“封闭性不足”而无法体现有限性,本就是无限。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当作事实。
下面呢,我们来窥视一下所谓的事实。
(选择观看,你会觉得有些离谱)
。。。。。。。。。。
4
一个量子,纠缠于“有限无限,互为彼此”的模糊中。
有限与无限互为彼此,循环交替,便是量子之生与灭,有与无的循环交替,瞬息间无数亿次。
随着交替频率的无限增强,逐渐凸显为“生灭,有无,的段落”,这便是最初以“始即终”,“封闭性”体现的一个有限空间。
此有限空间,是一切维度存在的本质底色,或称基础承载。此时的量子,同步分化为核心与范围的分化,便是以“核心与范围的互为彼此”代替了“有限与无限的互为彼此”,使量子的从“无限有限,互为彼此”的混沌中挣脱出来。以量子核心,做为无限小的极限,以量子范围,做为无限大的极限,封住了无限向内与无限向外的不确定,使量子的有限性得以稳固,这个核心与范围构成的有限段落就是全维宇宙的最初雏形。
最初的宇宙是一个全维意义上的三维体,此三维体随着宏观量子继续深化内在,继续增加有限性,封闭性,使之越发间隔于无限,便是深入自身范围,层层向下排列组合,以巩固自身稳定为因,逐渐分化出高维到低维的维度世界,直至像我们这样的基础三维空间,一个可供生命诞生的最低维“始即终”。宏观“始即终”与微观“始即终”,相对构成了全维度宇宙的“始即终”。
在这个全维度的完整范围外,便是基于“空间性全维”的假设概念维,即全维存在的假设来源。基于体的反向推测,然而不是事实。
最初那个有限量子就是宇宙吗?
这是一个从上倒下的分化过程?
没错。通过“完整性”的层层向上体现,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最初的极限量子就是维度全然完整的极限终结点。
你说量子的大小?
大小是相对的,从极限量子的角度看,大与小同样是互为彼此的,大即小,小即大。否则呢?封闭性不足,无可存在。
全维宇宙,是先有整体,再深入整体加以建构的过程,直至极限。便是不断排除有限与无限互为彼此的混沌模糊,不断趋于有限真实的过程。
极限的另一个含义是“紊乱度的极限”,即宏观无限深入内在,带来的微观不确定,也使宏观不确定。为制约这种紊乱,以极限微观为遏制,宏观与微观两头稳定,“始即终”封闭有效,从而构成全维宇宙的稳定存在。
。。。。。。。。。。
5
有朋友说了,讲维度怎能不提“时间”呢?
其实讲空间就是讲时间。
空间的“始即终”就是时间的“始即终”。
空间的“互为彼此”,就是时间的“互为彼此”。
如果看到“时间”游离在外,那就是对空间理解不够。时空一体,只看你固定于哪个位置,也就看到相对于此位置的过去与未来。
我们把自己放在“克莱因瓶”的某个位置上,不见整体性,也才有了相对于这个位置的“内与外”。从时空上讲,我们置身于某个时空位置,以当前时空为坐标,也才有“过去与未来”的相对界定。没有这个坐标,则没有过去与未来的事实。我们在哪,哪里就是坐标。
因此从完整体上看,过去与未来只是互为彼此,同在当下。
怎样怎才能摆脱这个固定坐标呢?
自身的三维观察,以旁观者姿态退至四维,看到三维完整体。
这实则是个意识觉知的升级过程,从对错,是非,真假的极性差别中脱离,从完整体上看到是非对错真假的互为彼此,以及在完整体中表现的另一种真实状态。
我们的三维铆钉一直在起作用,就是集体固化的三维观念。若能产生集体共识,集体的看到自身环境在高维体现的完整性,我们的三维世界也就整体升维。
若是又能通过“极限始即终”看到全维完整性,那就上升更多。
。。。。。。。。。
6
莫比乌斯环,是在三维中体现的二维完整,因为莫比乌斯环做了“空间扭曲”,便是二维面的维度的上升了。莫比乌斯环可以在三维做扭曲,三维的克莱因瓶又到哪去做扭曲?当然在四维。即三维的完整性体现于四维,因为做了“四维扭曲”。也是维度上升。
总是体现于上一层,我们的三维的视角看不到四维,因此出现怪异之处,克莱因瓶升维,“内与外的扭曲连接”存在着空间上的不可能,以至于在三维空间内无法真正造出“克莱因瓶”,只因关键部分扭曲于四维。
一维线,无法在一维做扭曲,一旦扭曲,便是二维面。
二维面,无法在二维做扭曲,一旦扭曲,就是三维体。
三维体,无法在三维做扭曲,一旦扭曲,就是四维矩阵。
四维矩阵,无法在四维做扭曲,一旦扭曲,就五维的矩阵面……
一切非极限维度,无法在非极限维度做扭曲,一旦扭曲就是极限全维。
扭曲于高维的完整体,在我们自身维度中是看不到的。因此,我们目前能够稳定观察的宇宙星河,只是高维宇宙的三维部分,因为我们只能稳定其三维部分。因为身处三维我们面对的浩瀚宇宙充满了各种的不可能。距离上的不可能,时间上的不可能,规则上的不可能。这些不可能在三维观察中总是必然的,不升维也就永恒如此。
这是说,真正意义的宇宙探索在维度中,在维度不断向上体现完整的真实度中,却无法在三维单方面进行,因为不对应。在我们这里看到的总是一个不可能的幻影。三维意识是我们唯一障碍。
因为没有对应关系,三维意识无法对应高维真相,便是无法有效的达成互为彼此。二维面的“正”,不可能对应三维体的“外”,只能对应同维度的“反”。只有二维的“正”上升到三维,才能以“内”对应三维的“外”。
我们三维意识,上升维度,才能对应高维事实,才能基于这种事实继续有效探索。
所以怎么办呢?集体升维好吧。
意识认知变了,对应的维度也就变了,因为“互为彼此”,对应关系摆在这呢。
只要意识维度变了,也就互生环境维度的同步变化,这是一个基本的存在定律,我称之为【互生定律】。
即,前提变了结果也就变了。立场变了所见也就变了。人变了环境也就变了。反之也是一样,结果变了,证明前提变了。所见变了,证明立场变了。环境变了,证明人变了。
有朋友说了,好啊,你升一个我看看呗?
我说大家一起好吧。共识产生共性,共识是对应集体生存空间的最大力量。
集体共识的改变,对应集体环境的随之改变,否则呢,即使我升了也没用,在集体的三维视角看来,我也总是三维存在,何况我的确只是个三维的老夫。所以大家一起。
话归正题。
如上所言,“极限全维”的另一个含义是“紊乱度的极限制约”。
层层向上体现完整,虽然一直是规律性的向上,但是无限向上带来的却是终点的无限虚无,便是“有始无终”,全维度的“封闭性不存”。
全维度“封闭性不存”使一切维度中的矛盾极性无法以“互为彼此”来相对化解,就像二维的正反面无法互为彼此,只能各自无限的展开,使二维面的概念存在无限不确定。
从紊乱的角度讲,便是“极限全维”做为一切维度的存在前提,前提的无限虚无,等于维度的存在秩序无限虚无,发展必然趋于紊乱。
所以,“极限全维”的封闭性遏制了维度的无限延伸带来的无限不确定,实则是遏制了无目标造成的失序紊乱。
一切维度都因“全维度始即终”的封闭有效,才能有效存在。
。。。。。。。
7
前面说到,概念维只是基于空间的逻辑推论。因此“体”不是点线面构成的,而是“基于体”才有了点线面。“纸”是“扁平体”。线是“管状体”。点是“小球球”。在这个“体”的基础上,才构成了四面体,多面体,直至球体。
在宏观维度看来,点线面只是一个个“体”,一个个极限的“量”。
若无“量”,只能“无限”,无限是无法真正存在的,存在总是有限的。只是这个有限的涵盖之广,无法被我们估量,实则是对“有限之极限”的无可估量。
人类曾经被形容为二维生命,难道说我们曾经是二维面?
二维面,无法诞生生命,所谓二维生命,只是对空间意识不足的一个形容。我们曾认为大地是平的,地是平的,也就无限延展,无限不确定,地的存在也就无限虚无。我们不相信这种无限虚无,就像我们不相信地是圆的一样,因此出现“断崖”——传说中,世界总有一个不可跨越的边缘,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
这种断崖式的观念,目前仍存在于我们对“概念维”的理解中,比如点线面之间的断点。点构成线,线连接成面,面组合为体,那我就问了,谁来构成,谁来连接,谁来组合的?如果没有一个人故意去拼凑,怎会主动合成三维体?这实则是整体规律上的一个断点。只是这个断点仍会制造强大的幻梦,如存在于规则较弱的宇宙边缘的平面世界,只是这些平面世界仍然“基于体”。
如上所言,【始即终】正是对这个断点的弥合,便是以“始即终”这一完整性的层层向上体现,维度之间产生了必然的规律连接。
。。。。。。。
8
点线面封闭性不足,无法产生生命,而三维空间是全方位封闭的,可产生生命的。但是三维空间在高维观察者看来也只是一个个不断变化的小球球,或一个无限向内,无限向外,无限不稳定的点。就像我们看零维一样。因为三维的稳定性,同样不在其它维度,而只在三维生命的对应观察中。
所以呢,如果我们能发现四维中的三维完整性,集体看到,集体对应,也就集体升维。
从生命角度讲,所谓升维只是“自我”的层层打开过程,便是从小我到高我的过程。小我与高我,只是同一个“本质我”在不同维度的不同表现,即最初量子自我深入内在所逐层分化出的自我。从量子本我“始即终”的完整性上讲,小我与高我同样是互为彼此的,是同一个本我因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投射为差别个体。从本我的完整性上看,差别是假的,但必须在那个本质层面才能看到。
还是跟莫比乌斯环一样,自我落于不同位置,看不到完整性,只能看到相对自我位置的正反。
不同自我在各自的维度中,以各自所在维度,相对决定哪里是高维自我,哪里是低维自我,却无法看到“极限全维”之下高维与低维互为彼此所体现的“完整本我”。
通过开头讲的“始即终贯穿一切维度,是一切维度完整的前提”,实则就已经证明一切维度的“存在原因”与“存在目地”的全然一致。对其中的生命来说,便是小我与高我的存在原因与存在目地全然一致。即本质上的“同一个始终”,本质上的“同一范围”。
一切生命的同一个来源,同一个归宿,同一个本质我。
。。。。。。。。。。。
9
无限密度,触及极限,产生微细的有限间隔,这个间隔,就是处于“有限与无限疾速交替中的模糊量子”,间隔之有与无的交替,也是此量子的生与灭的交替,随着交替频率的无限上升,间隔逐渐清晰,使量子自我得以凸显。(可参考上面4的解读)
这个无限中出现的“间隔”,是量子的“始即终”所形成的一个模糊的有限范围。我们对“间隔”的习惯理解是,一整排,中间少了一块,叫做间隔。而无限的间隔是怎么体现的呢?只是一个兀自出现的小球球。这个兀自出现的小球球,就是无限中的间隔。其时有时无,有无转换越来越快,使有与无的间隔,或说生与灭的间隔,逐渐有所清晰,便是有与无的最初互为彼此所产生一种混沌状态。
此后,量子深入有无,以最初间隔为极限,再生间隔,做为支撑,巩固间隔范围,便是以“彼与我”的间隔代替了“我”与“无”的间隔,以“彼此之有”互为参照,增强了“自我”之存在的确凿性。此时的量子已然摆脱了与无限互为彼此时的混沌,转为“核心与范围”的互为彼此,从而更加的强化自我的有限性。但是无限作为有限量子的来处,永恒的伴随着有限量子,有限的逐渐稳定,只是量子的着眼点转向了有限自身而已。
实则有限从无限中诞生开始,每一个阶段,都只是向“有限内”的继续深化,便是量子自我对自我之存在的持续深化的过程。就跟点线面的构筑过程一样,是基于体(量子)的构筑。
在量子核心与范围的基础承载下,向内下降一层,以量子的核心(点),与非核心(范围)的相对参照(一根线)深化量子自我的确切性,然而无法形成下一层空间的封闭,因此再生非我参照,参照物成三,与最初量子构成了下一层空间,即“全维宇宙”。此后继续向内深化,层层构筑,直至极限最低维。
随着量子自我的不断深入,不断遏制自我范围内“无限有限互为彼此”所带来的混沌,便是以自身“有限性”的不断增强,以此遏制混沌的“无限不稳定”。便是“同一个本质我”,不断分化自我,稳定有限空间的过程。
这里的混沌是什么意思?
是生灭有无的无限不确定,以不断填充自我,直至微观,使之确定。同时,微观自我的完整性总是逐层向上,在最初的量子自我中体现完整。
说了半天,这个最初的量子到底是啥?
范围表达,是最初的本源宇宙;核心表达,是本源造物主。
你说量子的大小?
大小是相对的。如果没有参照物,也就不会有大小的相对事实。
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我们以自己的大小观念为参照,衡量宇宙为大,量子为小。但是本质上没有这种区别。对于极限完整的本源宇宙来说,只是一切互为大小,大小无别。其衡量不在大小上,只是存在。因此一切极性矛盾的互为彼此,只是指向存在,一个彼此参照成就的存在事实。
便是宇宙的“极限始”与“极限终”的扭曲连接,互为彼此,所构成的一个极限完整的范围,也就是最初量子所承载的本源宇宙。
最初的量子的“始与终”互为彼此,体现量子存在之完整,使其自我范围内的一切差别维度互为彼此,以及各自维度范围内的,一切相对极性的互为彼此。
。。。。。。。。。
10
从“始即终”的角度,我们观察一下太阳系。我们知道太阳系有边缘,比如皮壳啥的,这个“边缘”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由上可知,只是【互为内外】。
太阳系做为完整空间,是四维中一个“始即终封闭体”。因此太阳系的“外”在四维,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内”的“外”,而是在“互为内外”能够完整体现的四维,或高维。
从时间上讲,太阳系是做为一个“完整时间”体现于四维的。其完整性,层层向上,最终是以全维完整时间,体现为太阳系的自身完整时间。所以这个“完整时间”在四维以上只是解释为有效支持的完整性。
时间,是以自我的当前为坐标的一个相对读取,使之有了过去未来,本来没有这回事。有的只是存在所体现的解读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对“全维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并不是说,太阳系的完整时间作为一个段落,到一定时候就到头了。
在四维以上看来,三维世界是一个不停变化的小球,一个更高维度世界中的原子,其变化的每一刻,每一个趋势,都是体现于高维的完整结果,以及体现于本源宇宙衡量下的可支持存在的有效结果。
所以当下即整体,也是本源宇宙看到的高维低维的互为彼此,因为相互差别,已经统一在了整体存在的有效上。
回到太阳系,
如果我们的一艘飞船能穿过太阳系的边缘,那么在穿过边缘的同时,便会从太阳系另一头返回。这在我们的三维观察中显得异常古怪,但是别忘了“内即外”,这是太阳系在四维的“完整性”所体现的一个合乎规律的结果。
科幻电影中时常有驾驶飞船离开太阳系的情节,看着很奇幻,我就非常的喜欢看,比如飞船从地球出发,离开太阳系进入无限星河,探索无限宇宙,……很可能类似电影我一个都没落下过。但是呢,太阳系的边缘问题好像一直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
其实太阳系的边缘,也是太阳系物理规则所能支持到的极限,是规则支持力逐渐消失的地方,飞船到此会解体的,不解体,才能从另一头回来。
。。。。。。
11
我们目前对“时空”的理解中,因为缺少了最关键的【始即终】,以至于我们看到的宇宙星河如同幻相,那些星河并不在“外面”,只是高维宇宙通过太阳投射在我们三维空间的影像。
就像置身克莱因瓶,你的位置在哪,便看到哪个位置的内外,实则是互为内外。我们的意识认知也是一样,意识观念点固定在哪,便看到哪里的真假对错,实则真假对错也是互为彼此的。只因这种“互为彼此”总是体现于上一层,以至于我们无法发现其合理内在。
三维合理是三维的,四维合理是四维的,全维度合理是全维度的,只因其中的“始即终”使我们发现了贯穿一切维度的“统一合理性”,便是一切都是围绕着“存在的完整性”发生的。即,是非对错,一切差别,本质上只服务于存在。
这个存在的完整性,即一切维度存在的本质原因与本质归宿,即来处与去处的“始即终”。
总结一下:
本文借莫比乌斯环与克莱因瓶讲维度,关键点是【始即终】。即,围绕“始即终”所发现的“一切差别互为彼此”的终极完整本质。
按这个思路反向思考,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意见立场的固化,绝对化,都会导致意见立场与意见立场之间的无法互为彼此,以至于立场之间的矛盾无限攀升。正如二维“正反面”无法互为彼此的情况下只能各自无限展开。意见立场的相互矛盾,使“互为彼此”的换位思考无法奏效,只是意见的趋于绝对。
仅仅因为,我们无法从上一层的完整性中看到“立场之间互为彼此”的事实。
以前我只讲存在,讲本质,没讲过维度,但是万般差别只是同一个主干上的无数枝条,实则是万物同理的,即宇宙万物本质上的互为彼此。
另有一个简单有效的理解渠道,就是理解“本质”。本质,是全方位统揽,一旦理解,则见万物同理,不管维度,密度,频率什么的,都只是万物同理,万法同理。只因万事万物的本质只是存在,存在的规律性就是一切本质的规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