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连瓦房店许屯佛座山

(2019-05-30 17:12:13)
标签:

登山

户外

奇石

摄影

艺术

大连瓦房店许屯佛座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概况
  素有“辽南第一水果之乡”美誉的许屯镇,位于大连市最北部。地处东经122°07′48″,北纬39°59′52″,北临营口盖州市,南接万家岭镇赵屯乡,东临普兰店市,西接李官镇,居三市交界地带。此处为长白山系千山余脉,丘陵地形,平均海拔70米。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10摄氏度,年降雨量580—780毫米,年无霜期165—185天。全区总面积143.16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8000人。

  许屯地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双龙”公路横串东西,“普熊”公路,“许蔡”公路纵横南北,长大铁路从镇中心穿过,距沈大高速公路李官出口10公里,南距大连140公里,瓦房店46公里,北距鲅鱼圈港35公里,距沈阳245公里,西距瓦房店龙王庙海滨浴场16公里。

  许屯镇历史悠久、文化渊远,旅游资源丰富。自古龙门温泉就有“野浴”的风俗闻名于国内外。此外,亦有莺龙水库、东马森林、龙潭瀑布、官马山景、北瓦山城、佛座山、碾盘沟、龙门汤等自然旅游景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许屯镇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唐太宗平辽东高丽、努尔哈赤进兵复州、日俄争夺南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此地多次发生战斗,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因而,这里还有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许屯的地形图形似一只欲将展翅的凤凰,正迎着朝阳昂首阔步,加之本地区的龙门汤,可谓是龙凤呈祥,预示着许屯美好的未来。

许屯镇农业基础雄厚。栽培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水稻、花生、芝麻、山野菜等多个品种。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果树生长,果树种植业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环渤海湾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的面积和水果产量均居省内第一位。水果品种有苹果、梨、桃、杏、李子、葡萄、樱桃等。其中以苹果最负盛名,果质优良、色味俱佳,因而许屯镇也得名“苹果之乡”。

龙门汤省级森林公园作为瓦房店森林公园的一部分,于2017年底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龙门汤森林公园总面积2809.82公顷,占瓦房店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的81.6%。该森林公园由龙门汤、碾盘沟、石湖沟、城子沟、寺沟、大王沟、样子沟和青石阁8大景区组成,景区内共有自然景观20余处,景点100余处,这里有海拔超过700米的山峰14座,拥有独具特色的花岗岩崖壁景观,危峰兀立,山石如断,峰林似剑直刺云天。峭壁上“福”“慧”“心”“怡”四处石刻让游人感叹自然的美景天成与工匠的生花妙笔。

据史料记载,200多年前的清朝年间,此地人烟稀少,有一户姓吕的人家在此勤劳耕作,日子逐渐殷实,便在家门前修建一座木制的小牌楼,牌楼门北300米,有一座塔,为一位姓杨的道士羽化塔。因而,当地人将牌楼和塔合称为“楼门塔”。牌楼门前的河流淤地有一处温泉,人们当时称温泉为“汤”,因而此地得名“楼门汤”,后改称“龙门汤”。至今,当地人还有将“龙门汤”说成是“小门楼”的习惯。

佛座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春天风轻峦秀,生机盎然;夏天清风送爽,松涛阵阵;秋时松果飘香,层林尽染;冬来白雪皑皑,玉树琼枝。佛座山—大连市最大、最原始的天然次生林,这里有300年树龄的梨树王、有难得一见的菩提树,可拍照留念、可许愿祈福、也可在林间小径中穿行,仰头看着透过树梢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原生态的氛围中游乐,心旷神怡、好不惬意!佛座山自古就有“赤龙送子”的传说;太宗洗泉的示后赐:“真怡心神泉也!”得赤龙之示,火攻之法破敌于辽东城......山区有一个地方叫碾盘沟,那里有大片的野生胡桃树,形成“核桃谷”的奇异景色。此外,高5米的百龄大梨树就在雄伟壮观的三道垭口。还有广为流传的太宗送制碾之法,赐名碾盘沟的传说等等。

 

 

 

 

游佛座山

/伊辉旭

叠嶂层峦一望收,危崖险壑景奇幽。

漫巅云雾任舒卷,凿谷清泉随去留。

佛手神峰灵气隐,石壶飞瀑婉歌悠。

登高远眺舒胸臆,尽览众山何虑愁。

注,佛座山属于辽宁瓦房店森林公园一个片区,

位于瓦房店许屯镇东部。

 

佛座山猎奇

/伊辉旭

攀险登高妙趣生,大山造化奥无穷。

枝头岩下藏蛇影,崖顶峰巅飞鸟声。

野果山珍随手採,深阴荒径觅踪行。

突闻异响惊魂定,狡免狂奔没草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