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京,你泪了
(2011-05-27 16:22: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丹妮‖生活 |
我们学会了你好来和对方打声招呼,可以是方言,可以是英语。
但是再也听不见吃了嘛,您那?
我们用握手的方式来表达友好,也许很绅士,也许很男人。
但是再也看不见大北京独有的请安。
大街上潮人是多了,可以变得很花样,
但是穿着拖拉板,溜着大街的北京人少了。
再也看不见大爷提着鸟笼,哼着京剧散步的场景。
因为东北独有的扭秧歌充斥着大街小巷。
大街上再也看不到旗袍唐装的东方美,到处都是满足欲望的黑丝。
但是外国人却穿起了唐装,旗袍,看上有种说不出的悲凉。
我们学起了各种各样的语言,可以更好的与人交谈,
但是我们发现,外国人开始说中国话,发现这是一种骄傲。
欢乐谷的二期是建成了,却再也找不到北京游乐园的快乐。
中央商务区CBD是耸立了,独有的胡同是越来越窄了。
秀水打上了welcome to beijing,欢迎了外国人,京爷京妞却走了。
五道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外国人的聚集地。
要想吃地道的卤煮火烧,我们只能去东四。
几个焦圈和一碗豆汁,我们发现是那么的难能可贵。
城8区合并,我们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崇文尚在,宣武永存。即使你并不是那片儿的人。
5毛钱的小豆,老酸奶的小瓷瓶,打心底上印了北京的情。
大北京累了,我们流泪。
写到这,我并不是想表达内心的不满。
大北京,变了又怎么样?
环境变了,地盘变了,路标变了。
不变的是我依然能执着的爱着大北京。
大北京的房价是贵了,但是我们就是离不开,交给别人我们不放心。
证明身份的身份证由一代变成了二代,我们发现证明身份的数字还是1101。
记住这是北京,咱的北京。
生咱,养咱。
咱要在这一辈子,落地生根。
告诉咱的孩子,这是北京。
后记:
昨天夜里刮了一阵大风,今天早上开门一看,院子里一地的桃花瓣,美得触目美得惊心。
然后我就想,以后我家这个小平房会不会也是拆迁的命?
然后想到小时候,院子里好一大群发小儿,有通过打架认识的,有通过眉来眼去认识的,有通过发小的发小认识的。。。
后来?
后来都搬走了,就剩下一个,在那座被我们戏称“疯了城”的童年的王国。
长大以后这个小区里又有一堆小屁孩儿,但怎么看怎么没有我们当年那么庞大的阵容嚣张的风采。
多年后,我又搬回来了,再一看,以前那个我们经常盘踞着的亭子里,发现小时候调皮的在上边写的字都不见了,重新粉刷了。
回忆能保持多久?
这个亭子,就像我们的北京,再看时,早已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以前没觉得怎么着,自打去外地上了大学之后,人与人的交往中,就连不懂世道的我也能揣摩出言语中暗暗隐藏的针锋相对,那时候年轻气盛,难免憋不住火儿,现在老了,淡定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说话的自由,那些削尖了脑袋想往北京钻的人我也管不着人家,但劳烦您嘴巴积积德,别一边野心勃勃的想占着用着还一边说北京不好是垃圾。
毁吧拆吧,首都不是全国人民的首都么?哈哈。
有的人说,没了首都的头衔,你们北京算个鸟。
没吧,没了好啊,首都给你们,还我们北京。
多年之后,院子里的桃花树,是否繁华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