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美校友] 聚焦宋雨桂——新富春山居图 (2)

(2011-08-20 20:00:31)
标签:

宋雨桂

富春江

新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

分类: 鲁美校友

    【画富春江得益于“闭关”青山湖】

    如果没有之前在青山湖畔生活经历,宋雨桂对于山水的感悟恐怕不及黄公望。如果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恐怕宋雨桂很难有黄公望那般洒脱与不羁。但一切都是如果,现在的宋雨桂,不仅仅拥有不输于黄公望的生活经历,更是在心境上与黄公望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没有灵感不动笔】
    宋雨桂作为此次《新富春山居图》的主笔,在外人的眼中,他势必要经历难以想象的压力。然而,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宋雨桂却爽朗地一笑,说:“没有压力。”在宋雨桂的眼中,压力是一种与艺术创作相对立的存在,如果一个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压力,那么他的创作便不会潇洒,很难取得成功。因此,在进行此次《新富春山居图》创作的时候,宋雨桂并没有给自己太多的压力。
    话虽如此,但宋雨桂给自己减轻的仅仅是心理上的压力,任务的繁重依然让宋雨桂在过去的九个月时间里,经常在破晓时分才能卧榻休息。但是对于宋雨桂而言,这样的生活并未让他感到不快,相反,他却在创作中感受到了不同于以往的种种快感。这样的状态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在记者与宋雨桂接触过程中,记者却能深切地感受到,宋雨桂此次创作《新富春山居图》,用的已经不再是画笔,而是他自己的心。或许,对于这样一位已经能够创作出“天成”之作的艺术家而言,只有像《新富春山居图》这样惊世骇俗的作品才能够真正彻底激发他身上所有的艺术细胞。
    的确,宋雨桂告诉记者,在平日里他并不算是一个勤奋的画家,而他“偷懒”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真懒,而是因为没有创作灵感。在宋雨桂看来,灵感是一个艺术家及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最根本的所在,没有灵感所创作出来的东西可能会是佳作,但绝对不会是传世精品。
生活经历不输黄公望。
    然而,仅仅有创作激情和勤奋,显然并不足以让宋雨桂成为《新富春山居图》的主笔,暂且抛除技法的层面,单就个人经历,宋雨桂便有着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史载黄公望与富阳有着不解之缘,他遍游名山大川,却独钟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结庐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阳市东郊黄公望森林公园内),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留下了一大批杰作。《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壑,越出越奇,重峦叠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时,已在富春江畔生活多年,而为了创作此画更是深入刻意体验生活,对山水的如此观察与感悟也是《富春山居图》能够成为“画中兰亭”的重要因素。如果换作其他画家,想要创作《新富春山居图》,势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富春江两岸的山水人文,但是宋雨桂却不用如此。“富春江整个沿江两岸的山水中和辽宁的青山湖差不多,辽宁电视台台长到我们那儿看完了以后就说,这个地方富春江怎么和你的青山湖一样?”宋雨桂1991年在青山湖建了中国第一个画家村,按照宋雨桂的形容,富春江的江面没有青山湖宽,山没有青山湖高,但是整个地貌的形态差不多,非常相像。在这之后,宋雨桂在青山湖生活了五、六年的时间。“那个时候我也不是画家,我是一个农民,就是对那里的山已经是滚瓜烂熟。”如此的滚瓜烂熟让宋雨桂具有成为《新富春山居图》的“先天优势”,从对自然观察的积累深度相比,宋雨桂已经不逊于黄公望,而这也是他能够而且敢于接受此次挑战的重要底牌。
    不过,毕竟是南北差异,虽然山水相像,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气质。宋雨桂认为青山湖的湿地比富春江的要好,那个湿地里的山很适合绘画表现,而现在富春江没有这样的石头面,多半都是青油油的树,自然生态绿化都比较好。如果将这二者进行对比,青山湖那个地方应该说比富春江要壮观,富春江比青山湖更加柔美,不是优美,是软的东西在里边,而青山湖有一种刚的成分在里边,南北山的差异就在这里边。

    【宋雨桂邀请江明贤为画补笔】

    此前,《富春山居图》合璧展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场盛宴。《富春山居图》的特殊价值在于,它最直观地反映了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而在合璧展落下帷幕之后,两岸文化血脉贯通的曲目将在辉煌的序曲后接续上映。如今,两岸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又迎来一个高潮——《新富春山居图》问世。
    主笔宋雨桂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自然免不了要与台湾的艺术家进行交流,而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留下了令他永生都难以磨灭的记忆。

    【那一盘让人感动的冬笋】
    在宋雨桂的食谱当中,冬笋是一个极具分量的食材,他对冬笋有着一种情有独钟的嗜好。然而,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北方人想要吃冬笋,只能是通过运输运过来,而这样的冬笋在新鲜程度和口感上显然无法与新鲜的冬笋相比。
    在此次《新富春山居图》创作活动开展过程中,宋雨桂前往台湾与当地的艺术家进行交流,在晚宴上,宋雨桂吃到了他最喜欢吃的冬笋,令他感到非常兴奋。“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那个冬笋特别爽口,特别好吃。我也尝试过想做一下,但就是做不出来人家的那个味儿。”宋雨桂在向记者描述在台湾吃到的那份冬笋时,依然沉浸在那道菜肴的美味之中。
    当时宋雨桂并不知道,这道菜肴是专门为他特别订制的,而且烧制的过程并不在他所在的台北,而是台中。待宋雨桂吃完冬笋佳肴之后,有人告诉他,这道菜是有人特意在台中烧制好,然后开车送到台北的。
    台湾同胞这样的举动让宋雨桂十分感动,一道冬笋佳肴或许并不重要,但是这份佳肴背后所承载的台湾同胞的感情却很重,从悉心打听出宋雨桂最喜欢吃冬笋,到从台中驱车送往台北,这份冬笋已经成为台湾同胞感情的象征。

    【内部交锋完胜台湾画家】
    此次《新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活动,台湾由著名国画大师江明贤参与,并且先于宋雨桂创作完成,当时那边创作出了一幅长360米,宽0.6米的画卷。
    在今年宋雨桂赴台进行交流的时候,也将自己创作的画稿带了过去。当时有人提议将两幅画作共同展示一下,但这并不是一场公平的较量。宋雨桂说:“三分画,七分裱。当时我的画还没有进行装裱,而台湾的作品则完成了所有的相关工作,理论上讲我肯定处在劣势。”然而,宋雨桂并没有惧怕这样的“比试”,他让工作人员将台湾的作品挂到展室的墙上,而将自己尚未加工的作品放置在地上供人参观。
    从制作程度,到展示位置,对宋雨桂而言都是非常不利,但是宋雨桂却并不担心,而事情最终的结果也如他所料。人们最初被墙上的台湾作品所吸引,溢美之词也是不绝于耳。然而,当宋雨桂将自己的作品在地上铺就之后,人们的眼球便立即被吸引过去。之前的赞美声逐渐消失了,人们为这幅作品气势震撼到无言以对。就这样,两岸艺术家作品的“对抗”以宋雨桂“大获全胜”而告终。

    【名家补笔收笔为画添彩】
    由于是两岸画家参与此次活动,记者也向宋雨桂询问了对台湾艺术家的看法。在宋雨桂的眼中,台湾方面的江明贤无论是搞艺术还是做人,都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尽管他的画里头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元素在里边,但是他仍然还是我们中国的水墨,而且功力也非常深厚。“画家不是说谁画得好,谁画得不好,只能从格调上说这个画家是哪一种性格的。因为画家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画家的品格、修养,通过看他的画就能看出他走出多少路。”宋雨桂这样的理念,让他通过对江明贤画作的揣度感受到江明贤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画家。
    宋雨桂与江明贤是多年的老朋友,二人经常在一起谈论作画、艺术、人生,无论涉及哪方面,二人都谈得十分投机,而二人如此投机的交流,体现在画作上便是绘画理念上的一种共鸣。宋雨桂邀请江明贤对自己的画作进行补笔,补得非常精彩。《新富春山居图》的收笔工作,宋雨桂邀请的是著名画家王明明。宋雨桂认为王明明的艺术修养非常高,而且他绘制的人物、花卉在国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绘画的历史长河也是毫无疑问地占有地位的。尽管宋雨桂没有看到王明明代表作的山水,但是凭他的线和对艺术的感悟,便已经足够让宋雨桂做出让王明明收笔的决定。非但如此,宋雨桂还认为王明明是此次收笔工作的不二人选,“因为我宋雨桂画山水就是属于野马式的,如果有王明明这样一个比较传统的,画得很美的来收笔,这张画就更加的丰富。”
    在画作完成之后,宋雨桂对这幅作品非常满意,他认为这幅画作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江明贤精彩的补笔,王明明点睛的收笔,对于画作本身的升华,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他也认为这一次的两岸画家交流非常和谐。

    【《新富春山居图》重点是“居”】
    在谈及此次创作《新富春山居图》时,自己对此画是如何把握的,宋雨桂告诉记者,此次的《新富春山居图》将“居”作为重点,他说:“我们现在拿着黄公望的画坐着船在那儿走,其实找不到那个地方,但是整体就是这个地域那样一种精神,形不像,神像。我们现在画的是‘形’像,神照黄公望差,但是形要比他的准。他是《富春山居图》,而他的小房在整个画面上你都看不清楚,我们这次要强调一个‘居’,要强调这个时代的阳光,强调这个时代的辉煌。”
    作为此画的主笔,宋雨桂不仅仅想要通过这一幅画作来体现国画的魅力,更想将其变成两岸人民进行交流的一个桥梁,让台湾的群众能够通过这样一幅画,了解祖国美丽的山川和繁荣的社会。
    在宋雨桂向记者展示的画作当中,记者看到画中不仅仅包含了富春江两岸的自然风光,现代人居住的楼房、雄伟的跨江大桥在画作中都有所体现,而这些事物正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具体象征。从宋雨桂的言谈中人们可以感受得到,此次他创作《新富春山居图》强调的是一个“居”字,但表达的却是“家”的思想,他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幅画作,能够唤醒两岸群众对于家的那种情怀。
    在宋雨桂看来,这幅画作的现实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其艺术价值,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一幅画,更承载了两岸人民对于和平统一的向往,对于富足安逸生活的憧憬。

                                                   (辽沈晚报2011.08.19 记者 王素梅 王志东 王铁)

 

 [鲁美校友] <wbr>聚焦宋雨桂——新富春山居图 <wbr>(2)
[鲁美校友] <wbr>聚焦宋雨桂——新富春山居图 <wbr>(2)
[鲁美校友] <wbr>聚焦宋雨桂——新富春山居图 <wbr>(2)
[鲁美校友] <wbr>聚焦宋雨桂——新富春山居图 <wbr>(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