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美校友 ] 赵琛 中国首家广告博物馆

标签:
赵琛中国老广告《天下第一楼》上海市图书馆 |
分类: 鲁美校友 |
5月18日,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前夕,本报独家采访到了中国首家广告博物馆馆长赵琛,听他讲述了自己20年来,从收藏到创作的艰酸历程。
1992年,大学毕业后赵琛留校任教,主教广告设计。“在当时,只有美术史没有广告史教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开启了赵琛对“老广告”的漫漫收藏之路。
上大学期间,赵琛在临摹《清明上河图》时发现,“图中很多部分竟包含了广告之意”,吆酒的、路边招牌、灯箱广告……难道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广告存在了吗?从那以后,拥有着近代广告发源地和流行地之称的北京、上海、浙江……大大小小的旧物、文物市场成了赵琛最常光顾的地方。
“一幅旧画,很便宜就能收到。”因为在卖家眼里,这种东西只不过是压箱底之物。可赵琛却不这样认为,他看到的是,这个在普通人眼里一文不值的“老广告”其中所蕴含的珍贵价值。
当时,赵琛几乎将绝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老广告收购上。“起初收一张广告也就几块钱,到最后几百、甚至成千过万。”因为和赵琛交易过的卖家都知道,只要是他没收藏过的,无论卖价喊到多少他都一定要想办法收到。
数年如一日,赵琛搜集到的珍品无数,让他诧异的是,在所收的画中,八分之一都落有一个叫做“稚英”的名字。“那时候,因为没有摄影,人们就靠画画来表达所言之意,所以每幅画的背后都有故事,想要了解那段历史,就必须找到创作者的后人。”
几经波折,2000年赵琛终于找到了中国近代报纸广告设计的杰出代表之一丁浩。从丁浩口中,赵琛得到了很多关于其他画家的线索。胡伯翔之子胡庚生;谢之光之女谢碧月;“稚英”之子杭鸣时……在这些被找到的后人口中,赵琛知道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直到今年,93岁的丁浩老先生去世,十几年来赵琛始终坚持,每出一本书都会给丁浩先生送去一本。
了解的越多,赵琛脑子里逐渐萌生了写书的想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些历史资源流传。”不知道历史,就不知道规律。作为人师,赵琛希望有一天,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识,也可以为教学所用。
初期资料搜集用了整整五年时间。1998年,赵琛开始执笔“广告史”创作,一写就是七年。其间,赵琛发现自己所收藏的近代广告大部分在上海,便只身来到上海。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馆度过的每一天,赵琛至今都很难忘记:“那时候,基本一个面包、一瓶水就可以在里面呆上一天。”整天泡在大量的历史文献中,他恨不得把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一股脑都带回来。
“对,翻拍下来!”赵琛找到图书馆工作人员询问:“翻拍一张资料需要多少钱”,得到的答复令他望而却步,“一张五十,可要拍的东西足足有千余张,那是什么概念啊?” 于是赵琛在图书馆外找到一家相机专卖店,买了一台“尼康”牌照相机和一支三角架自己进行翻拍。
这次行程,赵琛收集到了上海160年来的近现代文化及商业历史。回来以后,赵琛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走到哪,都会把相机带在身上。2005年,这部30万字的《中国广告史》终于完成,书中配有千余幅中国近代广告图片,赵琛成为撰写中国第一部广告史的人。
2009年,央视拍摄纪录片《老上海广告人》时找到了赵琛。整个纪录片以“老广告”为主线,赵琛作为主讲人讲述了上海老广告160年的故事。
二十多年来,从清光绪年间到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印刷广告珍品,赵琛已收藏近6000余件,作品还涉及到了我国港澳台等地和英、法、美、日等国家。
对于所藏之物,赵琛颇感自豪。在影视剧《大染坊》、《天下第一楼》中多处拍摄背景,都借用了赵琛的“老广告”为布景。而上海世博会巧克力包装也是按“仕女像”所设计。
对于这些珍贵的收藏品,赵琛说“它们好不容易凑到了一起,不会再轻易失散了”同时,赵琛表示,“等自己百年以后,会把这些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不留给后人。因为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去保护它们。”
2008年11月19日,“赵琛广告博物馆”在开办六年后终于喜获执照。别人开博物馆,有买有卖多数是为了赚钱,而赵琛收藏广告文物几十年来,却只买进,不卖出。
“记得女儿8岁那年写的一篇作文,让我悲喜交加。这篇作文至今我还留着,题目是《我的爸爸是个古玩迷》,她说,爸爸倾其所有,收藏的却都是破烂,把家里的钱都花光了……我高兴女儿的真情流露;悲的却是,直到现在她们依旧无法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