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美教师]王盛烈   《八女投江》传颂半个世纪

(2011-04-17 09:45:02)
标签:

鲁美

王盛烈

八女投江

文化

校园

分类: 鲁美教师

鲁迅美术学院走过了70年风雨,变化的是一茬茬美术人的面孔,不变的却是那幅让人无法忘记的现实主义作品《八女投江》。每一个去过·一八历史纪念馆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画中那壮美的场面其实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忆。而这幅名作就是出自已故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关东画派创始人王盛烈。

 [鲁美教师]王盛烈 <wbr> <wbr> <wbr>《八女投江》传颂半个世纪

  《八女投江》是历史记忆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王盛烈从东北行政学院转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任讲师,开始了新的艺术生涯。1957年,年仅34岁的他便创作了那幅被传颂了半个多世纪的名画《八女投江》。《八女投江》是根据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为了不被敌人活捉,集体投江的真实感人故事而绘制的革命历史画。一个如此年轻的艺术家为什么会有如此令人称道的创作呢?对于王盛烈先生来说,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对他影响太大了,他有着作为亡国奴的经历,他也亲眼目睹了·一八事变前后的历史,所以他内心的爱国主义激情成为了创作最大的动力。即便是后来提出建立九·一八纪念馆议案时,作为发起人之一的他依然不顾身体的不适,重新创作了一幅《八女投江》,尺寸比当年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那幅还大,老人当时惟一的想法就是不能够让世人忘了那段历史。目前这幅作品就挂在·一八历史博物馆内,成为这段历史一个记忆的缩影。

 

  关东画派屹立当代画坛

  关东画派是指上世纪60年代鲁迅美术学院一批以人物画为主的画家群体,他们的作品主题鲜明,色彩浓烈,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手法,在当时美术界形成很大影响。王盛烈先生就是关东画派的创始人,而关东画派的得名和奠基之作,就是王盛烈先生的经典作品《八女投江》。 关东画派1961年王盛烈先生提出来的,当时是在长春召开的一次东北三省美术家代表会议上,王盛烈先生认为关东画派是东北三省美术家共同创造的。是东北三省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晶,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反对不反对,它都是一个客观存在,它照样按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着,任何人也改变不了……正是秉承着这样一种精神,关东画派的艺术家们在它的成长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如今关东画派的艺术家们已经在中国画坛颇具影响,关东画派已经屹立当代画坛。

 

  走出去,请进来桃李满天下

王盛烈先生的头衔很多,但不得不提的却是美术教育家这个称谓。作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组建者,1958年开始王盛烈先生便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部分科后开始了国画的教学工作,当时因为缺人手,他就从北京请来了赵梦朱、钟质夫、王心竟三位先生。60年代,他又请来了季观之、晏少翔、郭西河先生来充实教员。他的办学思想从不保守,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素养,几年的时间他陆续从全国请来了蒋兆和、叶浅予、傅抱石、关山月等先生来鲁美给学生上课。同时,他还把王绪阳、李汉华、温读耕、许勇、孙恩同等人送到外边去深造。为东北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美术人才,如今他的弟子们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而在弟子们的进步路上,他也没有停歇自己创作的脚步,《八女投江》后他又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成为关东画派一笔宝贵的财富。

 [鲁美教师]王盛烈 <wbr> <wbr> <wbr>《八女投江》传颂半个世纪

  王盛烈(1923.11-2003.11——沈阳人,祖籍山东青州,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关东画派的创始人。鲁迅美术学院终身荣誉教授,曾任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41年至1944年赴日留学,1945年回国,参加东北青年同盟。19496月转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王盛烈一生虽然历经磨难,但是从没有改变对真善美追求的坚定信念。王盛烈作为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他所创作的《八女投江》、《海风》、《耕者》、《家乡的孩子》等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发展现实主义的中国画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转载有删节] 20081113  沈阳网-沈阳晚报  记者 盖云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