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是“害群之马”

标签:
健康情感文化历史 |
网上看到一则趣闻,襄阳市牛首一中毕业生戏称“牛马”惹怒校长,学生调侃学校的尺度。
“这是奋进中的牛马一中”,在阳光下慢慢绽放它的光彩。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要念“牛马一中”吗?我知道你们都非常痛恨这所学校,但是你们要明白,这是我们挥洒了3年汗水的地方。近日,在湖北省襄阳市牛首一中2024届的毕业典礼上,一名优秀毕业生因在发言中将母校戏称为“牛马一中”引发热议。
这名学生发言完毕后,校长怒斥其“没有资格说牛首一中是牛马学校”,随即没收了他的优秀毕业生证书并将其赶下讲台。校长还称,学校出了6个北大清华学生,涉事学生很幼稚。
校长的反应过激了吗?学生调侃学校的尺度在哪里?教育与被教育者的关系问题,在冲突中摆上桌面。
虽然校长的做法有点偏激了,但这个学生的发言也不妥,这种言语很幽默吗?不见得,我认为这是教养的缺失,有些年轻人就是把冒犯当幽默,玩梗不分场合。
我们应回到语境中理解该同学的这句话,他说这段话的基调显然不是要否定母校,而是以欲扬先抑的手法,体现自己对母校的不舍之情。不论我们是否支持年轻人以这样方式进行个性化表达,都应认识到,这名学生的表述绝不是对学校的侮辱谩骂,至多是调皮任性了一把。不必上纲上线,将当事人打入“坏学生”的行列。
我看到这段趣闻感觉挺搞笑的,这名学生属于诗人气质,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一流,这样的学生只能劝导,不能断喝,这样就伤了这届学生的心了,因为难得会从历届的毕业生中出现这样一个搞笑的奇葩,就算是另类,也要宽容和善待,不能声色俱厉脸色大变,如果这个校长情商很高,立马就会说道:“老师是孺子牛,学生是千里马”,这样就会化腐朽为神奇,比发脾气和赶学生下台梗符合教育者应有的胸襟和风度吗?
我认为这是两者所处的位置不同,思维方式不一样所产生的偏差,其实学生只要不是侮辱母校和老师,只是用流行的网络语言幽默了一把,校长也别太严肃认真了,就当一个玩笑而已,不过场合确实有点不合适。
想想我在中学时候,一定也会成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说一些不着边际的怪话的学生,首先就不是一个遵规守纪的好学生。记得一次兰州大街上列队欢迎亲爱的宾努亲王光临兰州,(原本是西哈努克亲王,后他老人家因有事直接就从乌鲁木齐飞抵北京了),在学校一遍又反复练习挥手致意的动作,像手持鲜花一样,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我在念过无数遍以后不耐烦了,就在队列里说了一句:“什么亲王宾努啊,不就是一个流亡政府吗?”这句话被同学告密,成了害群之马的典型,1970年那次欢迎仪式,就没让我留在革命的队伍中继续危害兰州隆重盛大的欢迎仪式,直接被老师从队伍中拎出赶回家里闭门思过。成为我一生中最难言的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