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

标签:
健康情感文化 |
以前不喝茶,2022年去北京,朋友给了十几包武夷山茶,属于大红袍那种,茶味浓郁,香气扑鼻,茶经泡,尤其在炎热午后喝了此茶就没有瞌睡了。当这十几包大红袍茶喝完后,就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喝茶了,于是我就四处购茶,基本上一斤茶要喝三个月,每天早上泡上一杯,感觉消津解渴,提精补气,于是乎,平时喝惯了白开水就再也喝不下去了。非得用茶叶泡茶,渐渐也成了喝茶的一族了。
但是我对茶的要求极低,属于草根级的茶友。不像我的一个学弟科科那样,既懂茶也会喝茶。一次他在网上晾存放普洱茶饼,一坨就是一万多元,他有点惋惜的说:“这些普洱茶放的时间长,有点发霉了。”我不知科科的真实想法,估计是他觉得可惜,想要丢掉。我一看就着急了,赶忙对科科说:“我听说普洱茶就是有点发霉也没事,这是普洱茶的特征。”我真有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意思。其实人家科科好茶喝得多去了,什么珍贵的名茶他没喝过啊?
就说我的喝茶吧,家里多喝的是安徽地方茶,像六安瓜片,屯溪绿茶,太平猴魁,祁门红茶,黄山毛峰,每年家人都要去太平或黄山购买新茶,每年都乐此不彼,成为他们春天最热衷的事情之一,我不由莞尔,真是生活的乐趣要自己寻找。
我就喝的多是陈茶,家里多年喝剩下的茶叶,被我坚壁清野,收放起来,还远远不止于此,遇见网上拼命推销的“名茶”也忍不住购买,拿回家里就被家人痛斥,说那么多的茶叶还不够喝,还要网购,真是有病啊!
其实真实的情况就是我还不会喝茶,对茶叶的好坏基本分不清,仍然停留在四十多年前在甘肃农村插队时目睹众乡亲们嗜好的“罐罐茶”的水平。那种一个黄泥做成的罐罐茶炉灶,上面炖着黑陶的器皿,就是一个陶器罐罐,漆黑漆黑的,上面布满成年的污垢,既是烟熏火燎的斑驳痕迹,也有沉淀年久的茶垢。煮开的“捞坝水”,将茶叶末子经过沸腾几遭的茶煮成俨俨的浓浓的茶汤,就像喝酒一般,啜饮后精神焕发,感觉就像饮了人间金华玉液似的。那种西北人坚韧苦寒的生活习惯深深的影响着我,至今我都是对喝茶就是什么样的茶叶都能喝,根本分不出什么是物华天宝级的茶叶,也没有子丑寅卯的等级区别。
好茶自然是要和朋友们分享,才是更好。可是对于我这样的草根级喝水的人来说,真没有资格去邀请朋友喝茶,因为本身就不会喝茶。最多朋友来家坐坐,还像普通人家的待客之道,就是选一个茶杯,泡上一杯新茶,不是猴魁就是毛峰,至于朋友如何品尝或评价,也不在意。
其实,我喝茶还是因为早上晨跑,会出很多汗,消耗身体的大量水分,每次回到家里最想干的一件事,就是找一个大号的茶杯,泡上一杯浓浓的茶,最好就像罐罐茶汤那样,颜色呈现墨汁色的俨俨的酱汤,喝到嘴里真的舒服酣畅,既解渴又解乏,真是物有所值的功能性饮料。
这时从没有想去选择什么上好的茶叶,或是国色天香的大红袍,还是价值不菲的普洱茶,白茶之类。有好茶就喝,在何时何地,就喝其他茶,像是花茶类的桂花茶,菊花茶,茉莉花茶,有时则是红茶也端起来就喝。
茶汤在杯,茶意在心。有茶的人,即使杯里没茶,口里没茶,心中也有茶的。没茶的人,即使杯里有茶,口里有茶,心中也是么茶的。
就是这样不会喝茶的人,在这里却大谈茶道,真有点自不量力了啊。让懂茶的科科看到拙文后,又要怼我几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