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75年,假如没有那张照片

(2024-01-20 11:34:00)
标签:

健康

历史

情感

文化

1975年,假如没有那张照片


高润民同学继续从他的“八宝箱”里拿出宝贵照片,让我们同学一睹为快。这样的黑白照片已经愈发稀缺,显得特别珍贵。他的文字简洁扼要介绍了这张照片来龙去脉:49年前的今天,一中四班12位女同学到了市文化宫,在古色古香幽静的院落,留下这幅非常珍贵的照片,两个月后,这些同学分别去了农村上山下乡插队。
我也极力收集了我们同学那时候的照片,一直视为珍宝,对老高的这张照片在抖音上出现时,第一时间就下载到自己的相册里。虽然照片不很清晰,认真辨认12位同学的面容,仅仅认出了三位:陈琪、李慧、李毅军,其他女同学还是不熟,叫不出她们的名字,有点沮丧。
少年时各位同学家里不很宽裕,拥有相机拍摄照片实属罕见,尽管我们大脑的记忆都很清晰,但还是不如照片展示出来真实可亲,丝丝缕缕纤毫毕现。照片上的女同学都穿出那时最时髦的花格外罩衣,每位女孩子能为拥有一件花格罩衣都会欣喜无比,远比清一色的灰色或藏青色罩衣要强许多。她们梳着辫子,长发束起长辨垂在胸前腰后,是那个时代女孩子靓丽的装束。这是一张具有时代特征的照片,我看照片就像回到了50年前,有点穿越时空的感觉。
我们同学也在毕业前夕相约去照相馆拍“同学之情”或“分别留念”照片,以弥补当时我们各个班级还有全年级的毕业合影照片没有的缺憾,(那时同学老师忙于下乡前的事情,还有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好好学习,老师无心传道解惑。全年级七个班,只有一个班有了毕业合影照。)而一些男女同学主要还是小范围约几个要好同学,在照相馆留下青春的照片。但像四班12位同学为什么去文化宫拍照,我想还是人数相对多一些,借助文化宫里院落深深,林木疏枝繁叶郁郁葱葱的环境,留下清纯靓丽的剪影。
幸亏她们留下了这张照片,让接近五十年后的我们有了怀想的理由,有了赞誉的参照物,这些年我们都很不容易,时光的不断延伸,让我关于这些同学的面容有了清晰温暖的印记,重重叠叠地交汇,今天与昨天的穿插闪回,更使她们变得纷乱驳杂。
去年六月,我在兰州与张照片里二人见面,其中李慧一见到我就说:“她的老母亲经常提到我,问那个在南关十字糕团店做酒酿元宵的吴钧去哪里了啊?”这让我很感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物换星移,境随心变,就这张照片少年时看了不以为然,中年看了若有所思,老了再看却眼眶湿润,照片具备将我们回忆以往,感恩岁月,珍视友情,思接千里的品性,就不只是一张普通的照片,它像一棵贯穿悠长岁月的大树,沐雨栉风,与时间对抗。好在我们都健康愉快地生活着。
陈琪,李慧,李毅军------,他们每个人带着自己的曾经纯朴进入花甲之年,既和母校相生相克,也和同学惺惺相惜。这些人,集体构成了七局一中74届毕业生的江湖,如此,到我们见面越来越少,唏嘘的感喟越来越多,最后,他们各自说着东北普通话“同学再见”告别我们的时候,那种大众的京兰话也显得楚楚动人余音袅袅,也以隐喻的方式成了我们耳熟能详可以交谈,脉脉含情的最后一瞥的却别词。照片因此也成了对我们发小的一次文化和感情的总攻。抒情的,感慨的,语焉不详的一一道来。以前很少说过,以后也难以嘘寒问暖,把酒言欢。从此,我们同学有了全新的情义天,我们相聚也不全是吃吃喝喝,也从以往格局中突破出来,变成令人泪眼朦胧的同学相聚让人念想的格局。
幸亏有了这张照片,让我们有了激动,有了怀念,有了憧憬和期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