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也是相聚

标签:
健康情感文化历史 |
高润民同学远在京城心系兰州,腊八节前夕他认真编排的一组发小的照片,在抖音、朋友圈上发出,一下子抖音点击率超多,留言的点赞的粉丝蜂拥而至。感觉老高是一个情深义重,思绪缜密的有心人。在舒缓的音乐声里,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不绝如缕从屏幕上向我走来,尽管我闭着眼睛都能说出照片里的张三李四,却自忖道,很久没看这些照片了,它已经隐藏在记忆的犄角旮旯里了,很久没想了。
就在老高的抖音上,我审视良久,觉得照片看不清楚时又找到照片的原图,细细端倪。
我望着选用照片上的同学,多数还是我们班的居多,居然反复出现了数次,这也难怪老高一时半会难以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同学相片,能让我们在过往的50年后,目睹少年的模样和有些生涩拘谨面容,也忍不住多看一眼。照片上的人有的已经辞别我们去了远处,有的从毕业分手就未曾见面,还有的因为家事、身体事、孩子的事也难再见面,其中缘由都一言难尽。
还是说一下照片相关同学的点滴。
照片当中出现次数三次的是安宁同学,这位与我都是南京老乡的同班女同学,已经离开我们12年了,不曾想原先班级里体育健将的她,却不慎患病数年后如一枚静美的秋叶飘然而逝,再也听不到她爽朗快乐的笑声了啊。
照片当中的陆小玲现在居住海滨一个城市里,热爱摄影,忙于日常生活,有时间还能在一起聊聊当年的中学生活,话语间充满一如当年那种热情和真诚,安然若素,过着井井有条安静的生活。与她聊天即使说话也是娓娓道来,不疾不徐,闲话家常觉得她还是照片里的模样,亲切有趣。
排列照片第十二张的四位女孩子,左边站立的那位叫方燕,小学与我同班,高中毕业前夕随她父母去了重庆,当时缺乏同学往来的联系意识,竟然留下她丝毫的信息资料,以致她像一只远飞的大雁,孤独地从同学们的身边消逝地无影无踪。十年前曾撰文在“西祠胡同”,在新浪微博,在今日头条,在美篇,在微信公众号寻找我们的同学,也不知是方法不对还是信息不畅的缘故,我们这位女同学再也没有寻见。
照片第十三张是1980年7月份,我与魏建州,郭起毓,党宝田、李跃在五泉山游玩,喝的卡瓦斯(那时刚刚流行的一种碳酸饮料),出五泉山公园大门,由李跃拍摄的照片,上面四人里只有魏建州已经去世,用句诗形容我现在的心情最恰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现在我虽没居住巴山蜀水,但因最近的江南冬雨连绵,忍不住用这诗表达一种对去了远方发小的深情思念,想想看寒冷的冬天一个人听着窗外冷雨想着老同学,那是什么心境。或许,老高的抖音音乐旋律就是让人潸然泪下的助燃剂。
每个人的离去,都带有一部分有关的记忆。早晚一天,所有的这些记忆,终将无所附着,所以能看一眼就多看一眼吧。一切都在消亡,一切都是丧失,不曾改变的只有变化本身。但对于七局一中74届毕业生380名学生而言,那时的清苦逼仄的生活环境,那时栉风沐雨的同窗情谊,还有就是那座不甚宽敞的校园为固定的背景,这种怀念就更容易得到凸显和认同。因此在难得相见的时候,照片就有了挂念和怀想的参照物了,物是人非,岁月如梭会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语。
照片的甄选能更全一些,再多一些亲切的面孔就更好了。
我可以想象,走在七里河建工中街的路上,一对年轻恋人迎面走来,步态矫健,笑声爽朗。树叶细碎的光影,在他们的脸上肩上,跳跃晃动,曾经刻骨铭心的青春感受,久已消逝的美和梦想,从记忆的深处飞快地上升、浮现,就仿佛身旁正在开花的梧桐树浓郁香味,骤然间充满了全部感官。
我泪眼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