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小屋(一)
2022-12-06 14:27:08
标签: 健康 历史 情感 文化
我下乡的时候,也是生不逢时,本该与熟悉的同学一起结伴去农村插队,却变成了“厂社挂钩”
的插队模式。与我一起插队的竟然是长年辍学混迹社会的渣男,总共9个人当中,有5人没有上学,却在社会上混迹江湖的老手,吃喝玩乐全学会,没有钱就靠偷、骗、打、抢去谋取,我一直都没有想通,我们咋会走到一起来呢?
农活就相对简单和能够承受的,就是生活在一起,吃住行都在一个锅里搅着,那种痛苦和纠结,绝非几句话就能说清楚。我没有别的办法,想着改换门庭,转移到其他点里插队,自己和家庭都没有这个能力,父亲写信告诉我,让我忍辱负重,艰难捱过几年就好办了。在一起吃饭,我只有屈辱的等着他们吃完,我才能吃。至于喝的稀的干的都是别人吃完后的剩余。而与他们同居一房间绝无可能,我只与他们住了一个不眠夜晚,听他们呱噪说着乌烟瘴气的脏话,聊着“采麻子”(那时管上街调戏女孩子之事)等丑陋不堪的破事,我连一天都和他们相处不下去,于是我就拎着自己的被褥逃之夭夭。
可那时,还没有为我们盖的知青点宿舍,也没有哪一个老乡愿意收留我居住。于是我辗转几处,先在一处厨房里暂居,可是那是一间四面漏风,油烟和柴火烟熏火燎的地方,根本不适合睡觉。我又去找了一处库房,那里充斥着化肥的刺鼻味道,也不适合我们居住。后来生产队长看见我们确实可怜,心存怜悯,就游兑队上一社员牛万仁,硬是从他家规整的院子里撬出一间隐蔽在猪圈角落里储藏小屋让我们落脚。使我们有了安居的地方。真有“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开心和满足。
在狂流汹涌的年月,这小屋,它是船,曾经载我在风浪里冲撞过日日夜夜,当我受伤而深感痛楚年初的时候,它成为我安静的小屋,像岛屿,让我停泊,休息,沉思,还有就是看书学习。
在小屋里,我看了《共产党宣言》,也看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还有就是《哥达纲领的批判》,《资本论》仅仅看了一个章节就看不下去了。当然更多的还是翻阅了自己所携带的一箱子书籍,能拿出手的没有几本,多数还是上海出版的《朝霞》期刊,那些杂志太左了,全是赤裸裸的宣泄,标语口号的排列。可那时不看它就没有别的可看。上海出版社的《征途》还算不错的,我带了一本65年文革前夕出版的《雁飞塞北》,里面还残存谈恋爱的描述,其中一段男女两人在田野地里接吻的缠绵景致,让我十分向往。那时的作品和文章都是假大空,没有一点生活气息,真是像教科书一般乏味,确实没有什么欣赏的。
在夜晚上炕夜读的惬意至今都难以忘记,在灯晕的映照下,显得气定神闲,屏住其它不切实际的遐思,认真看书,那时虽然哭泣过,也沮丧过,幼稚,轻信,盲从,为人所利用,但是生活会校正那许多被指为愚蠢和荒谬的行为。我不止一次嘲笑自己,为命运而悲叹,却至今未敢放弃曾经作为一个虔诚学子关于社会改造的虔诚的愿望,不要说阅读马克思和毛泽东等著作,即便后来阅读葛兰西和卢森堡,卢卡契和哈贝马斯,还有其他思想深邃的社科作者,我都怀有深深地敬意。
这是我的小屋,就是在那艰辛的劳动之余,腹中空空如许,没有什么可吃的食品,除了农村里普遍的“一锅子”清汤寡水面条或散饭外,很难见到什么可填饱肚子的东西。
我不承认在精神之外还存在其他的物质形式,就在小屋里,承载在全部青春的梦想,对颜面姣好的女知青也心存幻想,就在我村庄朝东行走2公里的地方就是清水驿,后是清水公社三队,有一女知青叫陈任薇,仅仅因为她是我母亲单位同事的女孩,母亲就想让她去我的生活劳动的地方看看我,帮助我解决一些生活上的琐事,她就专门选择了一个下午,与另外一个女孩子来到了我居住的小屋。她的眼神是那样惊诧,没想到我还能居住这样“饥寒交迫”的寒舍,一睹这简陋,矮小的泥屋子,才感觉到眼前这个不算难看的男孩子睡在这里,还深情地与她们聊着很多知青不会谈论的话题,或许被我感恩般的情感所触动,她对我说她在这里感受了温暖和慈爱,感觉我就像一个守夜者那样,在偏僻而黑暗的角落里守护个人的信仰。所以她戏称,这是知识的小屋,是遐想的温床,虽然我们在这里仅仅停留很短的时间,但是小屋给我的教育是深刻的。
至今我也没有与那位陈任薇的女孩交往,只知道她去了兰州烟厂当工人,却不知道她是否还能记忆我们曾经愉快的交谈,还有那间小屋。
永远的小屋(一)
我下乡的时候,也是生不逢时,本该与熟悉的同学一起结伴去农村插队,却变成了“厂社挂钩” 的插队模式。与我一起插队的竟然是长年辍学混迹社会的渣男,总共9个人当中,有5人没有上学,却在社会上混迹江湖的老手,吃喝玩乐全学会,没有钱就靠偷、骗、打、抢去谋取,我一直都没有想通,我们咋会走到一起来呢?
农活就相对简单和能够承受的,就是生活在一起,吃住行都在一个锅里搅着,那种痛苦和纠结,绝非几句话就能说清楚。我没有别的办法,想着改换门庭,转移到其他点里插队,自己和家庭都没有这个能力,父亲写信告诉我,让我忍辱负重,艰难捱过几年就好办了。在一起吃饭,我只有屈辱的等着他们吃完,我才能吃。至于喝的稀的干的都是别人吃完后的剩余。而与他们同居一房间绝无可能,我只与他们住了一个不眠夜晚,听他们呱噪说着乌烟瘴气的脏话,聊着“采麻子”(那时管上街调戏女孩子之事)等丑陋不堪的破事,我连一天都和他们相处不下去,于是我就拎着自己的被褥逃之夭夭。
可那时,还没有为我们盖的知青点宿舍,也没有哪一个老乡愿意收留我居住。于是我辗转几处,先在一处厨房里暂居,可是那是一间四面漏风,油烟和柴火烟熏火燎的地方,根本不适合睡觉。我又去找了一处库房,那里充斥着化肥的刺鼻味道,也不适合我们居住。后来生产队长看见我们确实可怜,心存怜悯,就游兑队上一社员牛万仁,硬是从他家规整的院子里撬出一间隐蔽在猪圈角落里储藏小屋让我们落脚。使我们有了安居的地方。真有“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开心和满足。
在狂流汹涌的年月,这小屋,它是船,曾经载我在风浪里冲撞过日日夜夜,当我受伤而深感痛楚年初的时候,它成为我安静的小屋,像岛屿,让我停泊,休息,沉思,还有就是看书学习。
在小屋里,我看了《共产党宣言》,也看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还有就是《哥达纲领的批判》,《资本论》仅仅看了一个章节就看不下去了。当然更多的还是翻阅了自己所携带的一箱子书籍,能拿出手的没有几本,多数还是上海出版的《朝霞》期刊,那些杂志太左了,全是赤裸裸的宣泄,标语口号的排列。可那时不看它就没有别的可看。上海出版社的《征途》还算不错的,我带了一本65年文革前夕出版的《雁飞塞北》,里面还残存谈恋爱的描述,其中一段男女两人在田野地里接吻的缠绵景致,让我十分向往。那时的作品和文章都是假大空,没有一点生活气息,真是像教科书一般乏味,确实没有什么欣赏的。
在夜晚上炕夜读的惬意至今都难以忘记,在灯晕的映照下,显得气定神闲,屏住其它不切实际的遐思,认真看书,那时虽然哭泣过,也沮丧过,幼稚,轻信,盲从,为人所利用,但是生活会校正那许多被指为愚蠢和荒谬的行为。我不止一次嘲笑自己,为命运而悲叹,却至今未敢放弃曾经作为一个虔诚学子关于社会改造的虔诚的愿望,不要说阅读马克思和毛泽东等著作,即便后来阅读葛兰西和卢森堡,卢卡契和哈贝马斯,还有其他思想深邃的社科作者,我都怀有深深地敬意。
这是我的小屋,就是在那艰辛的劳动之余,腹中空空如许,没有什么可吃的食品,除了农村里普遍的“一锅子”清汤寡水面条或散饭外,很难见到什么可填饱肚子的东西。
我不承认在精神之外还存在其他的物质形式,就在小屋里,承载在全部青春的梦想,对颜面姣好的女知青也心存幻想,就在我村庄朝东行走2公里的地方就是清水驿,后是清水公社三队,有一女知青叫陈任薇,仅仅因为她是我母亲单位同事的女孩,母亲就想让她去我的生活劳动的地方看看我,帮助我解决一些生活上的琐事,她就专门选择了一个下午,与另外一个女孩子来到了我居住的小屋。她的眼神是那样惊诧,没想到我还能居住这样“饥寒交迫”的寒舍,一睹这简陋,矮小的泥屋子,才感觉到眼前这个不算难看的男孩子睡在这里,还深情地与她们聊着很多知青不会谈论的话题,或许被我感恩般的情感所触动,她对我说她在这里感受了温暖和慈爱,感觉我就像一个守夜者那样,在偏僻而黑暗的角落里守护个人的信仰。所以她戏称,这是知识的小屋,是遐想的温床,虽然我们在这里仅仅停留很短的时间,但是小屋给我的教育是深刻的。
至今我也没有与那位陈任薇的女孩交往,只知道她去了兰州烟厂当工人,却不知道她是否还能记忆我们曾经愉快的交谈,还有那间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