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头,我知道的不多
2022-11-27 08:51:17
标签: 健康 文化 历史 情感
南京 吴钧 :
小时候,就知道,包头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地区,曾经156个国家重点项目中间有五个项目安排在包头,像包钢、一机厂、二机厂、白云鄂博铁矿,包头电力建设都是全国闻名的重中之重的大型企业,就像兰州也是156个项目也有六、七项落户兰州。兰炼、兰化、兰石、504核工业加工等都放在兰州。当时兰州许多厂都是从东北迁过来的,我所在的大院全是东北口音,即使兰州人和河南,湖南等人汇集于此,也被同化了,成了东北话,不像兰州市的散聚的住户还说着一口“京兰话”后来兰州出去到央视节目当主持人特别多,就是与兰州东北人多的缘故,像李秋萍,朱军,都是东北人的后裔,一个在铁路局大院生活,一个在军区大院生活,成了标准的口音。包头一直很厉害,中学我在市体校一个好友,在高一时随家调到包头,临走时还送给我一个笔记本。让我在那时就对包头有了深刻的记忆。城市包容性强,四面八方来人的原因。草原晨曲歌声婉转至今还被我喜欢,想象学姐就是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度过青少年的时期,这是包头的风情和特色。昨天
16:26
沙漠里生长 回复南京 吴钧 :
谢谢学弟了解的这么多!那是因为咱们父母辈都是东北的移民。有这么多成长相似的经历,真让我高兴!我就是一个说话带东北味的包头人,我的父母都是唐山人,即使他们生活在包头60来年,但是他们的普通话里依然有着唐山味道。就像学弟所说:包钢、一机、二机、白云鄂博和电厂等,我们的父母来自全国各地:东北、上海、江浙、四川、河北、河南、北京等地,他们大多数都说家乡话,可我们这一代都说东北话。在河北地院的同学和校友都以为我是东北人,嘿嘿,看来东北话最接近普通话,比如内蒙古在央视的播音员:白岩松、鲁建等。包头的东河区(走西口最早有的老城区):那里的50后和60后大多数说的是此地话,类似山西话。每当我在异国他乡听到风味不同的内蒙话,就感到很亲切,可能这就是故乡的情结吧。从心里佩服学弟的记忆力和文字的书写能力,这些与学弟几十年阅读的积累和行走多个城市的阅历是紧密相连的。昨天
20:52
关于包头我知道的不多,看见学姐在她的QQ空间里转发了一篇《曾经西北“第二城”,为啥一股东北味》的文章,很感兴趣,因为我所在的兰州被称作西北第一城,这里所指是156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地位和意义,兰州和包头都是算是共和国最初工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我看了那篇包头的城市介绍,就有一种“是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因为小时生活的环境,都很相近。
兰州那时也是祖国四面八方的人汇集在兰州,除了那几个大厂外,很多工厂就是直接从东北成建制调到兰州的,像兰州机车厂,兰州电机厂,兰州轴承厂等都是由哈尔滨,大连,齐齐哈尔等地过来的,还有兰州铁路局几乎清一色的东北口音所充斥,那时小孩子与之能对峙、抗衡的七局大院里也是满院子“那嘎达、咋得哪”的口头禅齐飞,典型的东北人的“靠山屯”或“松花江打鱼棚”的味道。
上世纪1968年,我随父亲在宁夏石嘴山电厂小学上学,父亲的单位在电厂施工,与他们一起施工单位是包头电力建设公司,当时两家单位的福利待遇就看出端倪,不一样的生活习俗。父亲单位是从兰州过去的,穿戴就是非常简陋的棉袄,没有棉帽,而来自包头的电力建设公司的工人都是武装到牙齿的服饰,每人一件白色的羊皮大袄,基于国家当时的情况,那件羊毛大袄也没有用布面缝制,就那样威风凛凛每人一件穿在他们身上,每次开大会,两家单位在会场一站,立马呈现黑白分明的效果,黑那个黑,白那个白啊。那时总想,难怪,包头那里有白云鄂博,感情是羊群似白云啊。
上学时候乘车京兰线的44次特快经过包头来回都是黑夜,从来没有看见包头的面目,也没有机会去包头出差,有一年去磴口,算是距离包头最近的一次接触,却没有去看看包头。一年多前时,自己无意上网看见几张母校的照片,心里勃然心动,仔细浏览一位网名“沙漠里成长”的女同学,因为她发在网上一张是一群女生精神飒爽在校门口的合影,一张是她们野外地质实习的照片,还有就是网址是加拿大注册地,我想应该是学姐出国了,或者生活定居在那里了。几个月前,随着我加入陪凌子重返母校的微信群,结识了学姐,原来她是母校物探系77级的王宝岚,后来随着我们网上互动,也越亲近。我知道她生活在包头,与我所生活的兰州情形相近。她父母来自哈尔滨,从那里来到包头定居生活很长时间;还有她的父母是唐山人,这又给了我一丝惊喜,她父母与我母亲也算老乡,因为我母亲籍贯是唐山乐亭的,正宗的“河北老奤儿”。只可惜我母亲已经去世多年,要不然我能从她口里听到很多河北老家的故事。
说着包头,却扯了很远,因为学姐是包头生活过的,就像我也在兰州待过的,总会情不自禁聊起曾经最难忘记的事情,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难以忘记。虽然我和学姐没有见过面,在学校期间也是走在对面不相识。但是在我们这样的年纪,有这样同学的经历和相似的爱好,还有家庭生活的轨迹非常相近,让我们成为很好的网友,尤其看见学姐发的转帖后面的回帖,觉得随便丢弃可惜,就将回帖的文字摘录在这里,变成了一段文字,也是感叹。
就是关于包头,我知道的不多,虽然这样,也要都看看,多了解一些,不是更好吗。
关于包头,我知道的不多
南京 吴钧 : 小时候,就知道,包头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地区,曾经156个国家重点项目中间有五个项目安排在包头,像包钢、一机厂、二机厂、白云鄂博铁矿,包头电力建设都是全国闻名的重中之重的大型企业,就像兰州也是156个项目也有六、七项落户兰州。兰炼、兰化、兰石、504核工业加工等都放在兰州。当时兰州许多厂都是从东北迁过来的,我所在的大院全是东北口音,即使兰州人和河南,湖南等人汇集于此,也被同化了,成了东北话,不像兰州市的散聚的住户还说着一口“京兰话”后来兰州出去到央视节目当主持人特别多,就是与兰州东北人多的缘故,像李秋萍,朱军,都是东北人的后裔,一个在铁路局大院生活,一个在军区大院生活,成了标准的口音。包头一直很厉害,中学我在市体校一个好友,在高一时随家调到包头,临走时还送给我一个笔记本。让我在那时就对包头有了深刻的记忆。城市包容性强,四面八方来人的原因。草原晨曲歌声婉转至今还被我喜欢,想象学姐就是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度过青少年的时期,这是包头的风情和特色。昨天 16:26
沙漠里生长 回复南京 吴钧 : 谢谢学弟了解的这么多!那是因为咱们父母辈都是东北的移民。有这么多成长相似的经历,真让我高兴!我就是一个说话带东北味的包头人,我的父母都是唐山人,即使他们生活在包头60来年,但是他们的普通话里依然有着唐山味道。就像学弟所说:包钢、一机、二机、白云鄂博和电厂等,我们的父母来自全国各地:东北、上海、江浙、四川、河北、河南、北京等地,他们大多数都说家乡话,可我们这一代都说东北话。在河北地院的同学和校友都以为我是东北人,嘿嘿,看来东北话最接近普通话,比如内蒙古在央视的播音员:白岩松、鲁建等。包头的东河区(走西口最早有的老城区):那里的50后和60后大多数说的是此地话,类似山西话。每当我在异国他乡听到风味不同的内蒙话,就感到很亲切,可能这就是故乡的情结吧。从心里佩服学弟的记忆力和文字的书写能力,这些与学弟几十年阅读的积累和行走多个城市的阅历是紧密相连的。昨天 20:52
关于包头我知道的不多,看见学姐在她的QQ空间里转发了一篇《曾经西北“第二城”,为啥一股东北味》的文章,很感兴趣,因为我所在的兰州被称作西北第一城,这里所指是156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地位和意义,兰州和包头都是算是共和国最初工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我看了那篇包头的城市介绍,就有一种“是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因为小时生活的环境,都很相近。
兰州那时也是祖国四面八方的人汇集在兰州,除了那几个大厂外,很多工厂就是直接从东北成建制调到兰州的,像兰州机车厂,兰州电机厂,兰州轴承厂等都是由哈尔滨,大连,齐齐哈尔等地过来的,还有兰州铁路局几乎清一色的东北口音所充斥,那时小孩子与之能对峙、抗衡的七局大院里也是满院子“那嘎达、咋得哪”的口头禅齐飞,典型的东北人的“靠山屯”或“松花江打鱼棚”的味道。
上世纪1968年,我随父亲在宁夏石嘴山电厂小学上学,父亲的单位在电厂施工,与他们一起施工单位是包头电力建设公司,当时两家单位的福利待遇就看出端倪,不一样的生活习俗。父亲单位是从兰州过去的,穿戴就是非常简陋的棉袄,没有棉帽,而来自包头的电力建设公司的工人都是武装到牙齿的服饰,每人一件白色的羊皮大袄,基于国家当时的情况,那件羊毛大袄也没有用布面缝制,就那样威风凛凛每人一件穿在他们身上,每次开大会,两家单位在会场一站,立马呈现黑白分明的效果,黑那个黑,白那个白啊。那时总想,难怪,包头那里有白云鄂博,感情是羊群似白云啊。
上学时候乘车京兰线的44次特快经过包头来回都是黑夜,从来没有看见包头的面目,也没有机会去包头出差,有一年去磴口,算是距离包头最近的一次接触,却没有去看看包头。一年多前时,自己无意上网看见几张母校的照片,心里勃然心动,仔细浏览一位网名“沙漠里成长”的女同学,因为她发在网上一张是一群女生精神飒爽在校门口的合影,一张是她们野外地质实习的照片,还有就是网址是加拿大注册地,我想应该是学姐出国了,或者生活定居在那里了。几个月前,随着我加入陪凌子重返母校的微信群,结识了学姐,原来她是母校物探系77级的王宝岚,后来随着我们网上互动,也越亲近。我知道她生活在包头,与我所生活的兰州情形相近。她父母来自哈尔滨,从那里来到包头定居生活很长时间;还有她的父母是唐山人,这又给了我一丝惊喜,她父母与我母亲也算老乡,因为我母亲籍贯是唐山乐亭的,正宗的“河北老奤儿”。只可惜我母亲已经去世多年,要不然我能从她口里听到很多河北老家的故事。
说着包头,却扯了很远,因为学姐是包头生活过的,就像我也在兰州待过的,总会情不自禁聊起曾经最难忘记的事情,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难以忘记。虽然我和学姐没有见过面,在学校期间也是走在对面不相识。但是在我们这样的年纪,有这样同学的经历和相似的爱好,还有家庭生活的轨迹非常相近,让我们成为很好的网友,尤其看见学姐发的转帖后面的回帖,觉得随便丢弃可惜,就将回帖的文字摘录在这里,变成了一段文字,也是感叹。
就是关于包头,我知道的不多,虽然这样,也要都看看,多了解一些,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