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片大婶的成功給我的启示
2022-11-03 16:57:23
标签: 情感 文化 健康
这是近来网上传播的一位来自甘肃武威农村的大婶出版了《田鼠大婶的日记》,引起很多人的好奇。我也是其中之一。
她就是农村最普通的家庭妇女,在农村是最底层的生活,除了生儿育女,做饭伺候老少外,还要下地干活,一般就会这样忙碌一生。可谁知这位叫裴爱民的女人从少女时代就喜欢写字,虽然没读过几本书,但却天生具备了作家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而且能将她所见到的现象用诗意的眼光将其写了下来,她就在干活的空隙,坐在地头上将形象思维的景致点点滴滴记录在她的本子上。
后来幸亏她遇见了来她村庄实习的大学生,在他们的帮助下在手机下载的微博里一点一点地继续写了下去。后来被一所大学出版社的老师偶然看见,觉得不错,就有了后面出版的结果。
这种情况就像当年发现新疆的李娟一样,只知道牧场、羊只、牧草、马匹的农家女孩子用纯朴稚嫩的目光描绘地遥望的阿勒泰,被许多作家和大学教授一致好评,清澈自然,文笔清新,如同山野清新的风一般,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视角。
当然还少不了湖北的那个脑瘫的余秀华,她也出过诗集,曾经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震撼无数人的心,将人性的情感赤裸裸地描绘出来了。后来余秀华的生活也像她诗歌一样,要么就是惊世骇俗要么就是风雨交加,感觉她在作秀呢。
而这位甘肃的农妇她的生活却波澜不惊,就像武威乡村遥望祁连山雪峰一样平静,她每天除了干活外,还坚持不懈地写作,她写苜蓿花、胡麻花。她写蝴蝶、墙根下蟋蟀唧唧叫。她写春天的沙尘暴,写在风沙里种小麦的人。她写夏天浇水、薅草,秋天掰玉米、摘辣椒。她写庄子里小猫睡觉,写冬天的羊群,写男人们喝酒,写女人们年关前叽叽喳喳去镇上添置床单被套。她写庄子里的女人,甚至还写了一个系列。大西北的风物人情在她的笔下生动、新鲜,冒着热腾腾的大漠气息。
吕家庄的人们跟着节气种庄稼,裴爱民的书也按“打春”“立夏”“秋风”“冬至”四季来编排。书中的365篇短文,全部选自她近两年来在微博上发过的文字。这本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日记,我还没有看到,相信不久后会阅读这本我所熟悉的甘肃农村生活日记,因为我也曾在甘肃农村插队过,相信裴爱民笔下描写的乡村习俗和农民的形象,我感觉亲切。
毕竟我也是一个农民,扎扎实实地生活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就如同纸片大婶所撰写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让久违了那些田野气息重新唤醒自己的嗅觉,像锄圈时满屋里充斥牛粪马尿人的污浊泄物混合气味,一开始的极度排斥,干着干着就觉得那气味很自然很习惯,就像毛主席所说的世界观转变了,再不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书生模样,那些破衣烂衫的老乡也亲如家人一般时,自己已经脱胎换骨成为农村的新农民了。
当然我还没有沉下心来,像纸片大婶那样心无旁骛地就写眼睛看到的景致,没有这个那个想法,这样的专心致志才能有所作为。早在40多年前,我也想写东西,也携带了一箱子的书籍做好了长期呆在农村写作一辈子的打算,可是来自城市的狂妄,肩负“知青”的浅薄和虚名,我还是心浮气躁,既没有认真读书也不屑写作,最后待够了时间就撤离了农村。
作为文学的爱好者,我挺敬佩像李娟、余秀华、裴爱民这样来自生活底层的作者,她们真正是用我心写我所闻的典范,孜孜不倦,一心一意将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这些女性,没有高深的文化水平,没有耀眼的家庭背景,就是最普通最平凡的农妇,却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出来,给了我深刻的思考。
我也会像她们一样去读书写字,不一定非要出版什么书籍,至少是要虚心向她们学习,孜孜不倦地认真写作。
纸片大婶的成功給我的启示
这是近来网上传播的一位来自甘肃武威农村的大婶出版了《田鼠大婶的日记》,引起很多人的好奇。我也是其中之一。
她就是农村最普通的家庭妇女,在农村是最底层的生活,除了生儿育女,做饭伺候老少外,还要下地干活,一般就会这样忙碌一生。可谁知这位叫裴爱民的女人从少女时代就喜欢写字,虽然没读过几本书,但却天生具备了作家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而且能将她所见到的现象用诗意的眼光将其写了下来,她就在干活的空隙,坐在地头上将形象思维的景致点点滴滴记录在她的本子上。
后来幸亏她遇见了来她村庄实习的大学生,在他们的帮助下在手机下载的微博里一点一点地继续写了下去。后来被一所大学出版社的老师偶然看见,觉得不错,就有了后面出版的结果。
这种情况就像当年发现新疆的李娟一样,只知道牧场、羊只、牧草、马匹的农家女孩子用纯朴稚嫩的目光描绘地遥望的阿勒泰,被许多作家和大学教授一致好评,清澈自然,文笔清新,如同山野清新的风一般,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视角。
当然还少不了湖北的那个脑瘫的余秀华,她也出过诗集,曾经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震撼无数人的心,将人性的情感赤裸裸地描绘出来了。后来余秀华的生活也像她诗歌一样,要么就是惊世骇俗要么就是风雨交加,感觉她在作秀呢。
而这位甘肃的农妇她的生活却波澜不惊,就像武威乡村遥望祁连山雪峰一样平静,她每天除了干活外,还坚持不懈地写作,她写苜蓿花、胡麻花。她写蝴蝶、墙根下蟋蟀唧唧叫。她写春天的沙尘暴,写在风沙里种小麦的人。她写夏天浇水、薅草,秋天掰玉米、摘辣椒。她写庄子里小猫睡觉,写冬天的羊群,写男人们喝酒,写女人们年关前叽叽喳喳去镇上添置床单被套。她写庄子里的女人,甚至还写了一个系列。大西北的风物人情在她的笔下生动、新鲜,冒着热腾腾的大漠气息。
吕家庄的人们跟着节气种庄稼,裴爱民的书也按“打春”“立夏”“秋风”“冬至”四季来编排。书中的365篇短文,全部选自她近两年来在微博上发过的文字。这本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日记,我还没有看到,相信不久后会阅读这本我所熟悉的甘肃农村生活日记,因为我也曾在甘肃农村插队过,相信裴爱民笔下描写的乡村习俗和农民的形象,我感觉亲切。
毕竟我也是一个农民,扎扎实实地生活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就如同纸片大婶所撰写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让久违了那些田野气息重新唤醒自己的嗅觉,像锄圈时满屋里充斥牛粪马尿人的污浊泄物混合气味,一开始的极度排斥,干着干着就觉得那气味很自然很习惯,就像毛主席所说的世界观转变了,再不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书生模样,那些破衣烂衫的老乡也亲如家人一般时,自己已经脱胎换骨成为农村的新农民了。
当然我还没有沉下心来,像纸片大婶那样心无旁骛地就写眼睛看到的景致,没有这个那个想法,这样的专心致志才能有所作为。早在40多年前,我也想写东西,也携带了一箱子的书籍做好了长期呆在农村写作一辈子的打算,可是来自城市的狂妄,肩负“知青”的浅薄和虚名,我还是心浮气躁,既没有认真读书也不屑写作,最后待够了时间就撤离了农村。
作为文学的爱好者,我挺敬佩像李娟、余秀华、裴爱民这样来自生活底层的作者,她们真正是用我心写我所闻的典范,孜孜不倦,一心一意将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这些女性,没有高深的文化水平,没有耀眼的家庭背景,就是最普通最平凡的农妇,却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出来,给了我深刻的思考。
我也会像她们一样去读书写字,不一定非要出版什么书籍,至少是要虚心向她们学习,孜孜不倦地认真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