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跳高,还是怀念我们的时代

标签:
健康情感文化历史 |
上世纪的1970年11月8号,还在文革当中,在湖南长沙市的贺龙体育场内,举行的一场为工农兵服务的田径表演比赛当中,国家田径队跳高选手倪志钦,从1.98米开始起跳,身体状态感觉特别的好,先后跃过1.98米、2.03米、2.13米、2.18米、2.24米的高度。
当横杆升到2.29米时,全场观众高声朗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泽东的话)。倪志钦在第二次试跳时,以坚定、快速的步伐起跳,胜利地越过了2.29米的高度。顿时,全场掌声雷动。打破了由苏联运动员布鲁梅尔保持多年的2.28米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也突破了自己在1966年11月在金边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创造的2.27米的跳高纪录。
那时,我还在小学的五年级,喜欢体育的我一直浏览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尤其对体育信息的刊登是少得不能再少了,让我惊诧的就是倪志钦跳过2.29米的一瞬间照片竟然光着脊梁跳过2.29米横杆的,还有跳高的沙坑也是一堆沙子堆起来的沙堆。那时倪志钦就成为我们那个时代的英雄。
再就是我们还没出生的时候,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就是女子跳高,当时是由济南的女孩郑风荣以她独特的箭式跳法,一举逃过了1.77米的高度,打破了世界女子跳高纪录,鼓舞了当时的全国人民精神士气。
1972年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兰州赛区在七里河体育场举行,当时全国分成三个赛区,其中因为有田径训练体系完整的北京队参赛,兰州赛区的比赛水平最高,别的不用说,就是男女跳高的冠亚军都被北京队所斩获,可见北京当时的田径基础力量有多么强大。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统领北京田径队的跳高教练,就是北京什刹海体校的跳高教练,他就是与倪志钦一同在国家田径队的队友,这样的教练水平还有不高的道理。那时男子甲组的跳高冠军是北京的周建国,以漂亮的俯卧式越过1.85米的横杆。
而男子乙组的跳高冠军是郑京,当时的比赛现场,所有观看比赛的观众都全力以赴为郑京加油,甚至体育场主席台的广播里也传来激励的声音:郑京同学,下定决心,不怕牺牲,那次郑京跳出1.90的高度,更为惊奇的一幕仍然记忆犹新,那是郑京采用了世界刚刚崛起的“背越式”跳法,在横杆的背后搁置了很厚的塑料泡沫垫,那种采用新颖的技术动作越过跳高的横杆方式,确实让我们大开眼界。北京队的另外一位选手陶红却发挥失常,在1.85处就失败了,后来他在1972年在南京举行的田径运动会上越过了1.96米,打破了全国少年跳高纪录。
我之所以这样关注中国的跳高比赛,除了当时最抓我们眼球的男女打破世界跳高记录的倪志钦和郑风荣,还有我亲自目睹当时少年跳高最高水平的比赛,就在我上学的母校附近——七里河体育场,甘肃最大的田径比赛场地,我去看比赛就像去邻居家串门那样轻松。还有就是我的母校也涌现出杰出的跳高选手,应验了那句“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话,毗邻省体育场的机会,让我的母校出现跳高人才就不足为奇了。
大我一岁的学姐商莉娟因为身高腿长,很小就被省田径队看中,成为专业的跳高运动员,后来还曾到国家田径队集训过,差一点就出人头地。
1972年9月在体育场举行的母校田径比赛,学校的100米,200米,400米,男子铅球、手榴弹,女子铅球,铁饼比赛的成绩就是兰州市中学生的田径纪录,可见当时自己的母校田径运动水平足以傲视群雄,力压兰州市其他各中学。就是跳高也创造了很好的纪录。至今我都难以忘记那场学校比赛中,当时的七二届的张成斌与七三届的魏彬久两人争夺第一名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对决。
那次比赛说来也是蹊跷,平时不怎么参加田径比赛的两人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跳高比赛,他们原来都喜欢打篮球,也是一同代表学校篮球参赛的队友。一开始,两人就不分上下,你跳一个高度,我也不分由说也是跳过,场边聚集了各自班级的同学,相互为自己的同学加油呐喊,现场气氛让人亢奋,最终张成斌以1.74米获得第一名,而魏彬久则以1.71米屈居亚军。这样精彩的比赛瞬间永远存在我们那一批同学当中。或许后来的母校再也不会出现那样跳高的激情的画面了。这就是历史,能让人永志不忘。
后来那两位参加跳高比赛的学长,都从事了与那次跳高比赛相应的职业。张成斌因为就在省体工队的场地上出众的弹跳力,立马就被挑选去了省田径队试训,并随省队去了南京参加了1972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后来他回到兰州也没有下乡插队,而被兰州当时最好的军工厂—长风厂特招成为工厂篮球队的队员。而魏彬久也毕业留在学校当了一名体育老师,后来上了大学,成为母校的副校长。
就是简单的跳高的事情,竟然还能演绎出这样纷纭变化的往事,也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