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油画

标签:
健康情感文化 |



这是陈逸飞创作的另一幅赞美知青的油画,歌颂1970年10月17号在海南晨星农场发生的山洪爆发期间,22位知青手挽手唱着国际歌,去抢救国家财产而壮烈牺牲的画面,也很感人。
1968年上海高中毕业的金训华,积极地投入到了上山下乡的洪流中。于1969年4月来到了黑龙江省逊克县插队落户,逊克县地处边界贫穷落后。金训华和他的同学们不怕苦和累,置身农业劳动中。为祖国边疆贡献出劳动的汗水,每天早出晚归的奋斗着。八月中旬下起大暴雨,当地的河流发生了洪水。把堆放在河边的电线杆冲走了,金训华他们为抢救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全体跳入河中打捞国防通讯电线杆,在打捞中金训华烈士将战友陈建。从湍急的洪水中将他推向了岸边的
浅滩上,而他自己却被凶狠的洪水吞没了。壮烈的牺牲了年仅20岁,县委,黑龙江省委追认金训华为革命烈士中共党员,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并为他修建了烈士陵园,立碑。
那时我们还在小学,就听到金训华烈士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壮烈牺牲,虽然后来才知道也就是被大水冲走了两根电线杆,就是理智地去想想也很难在大水激流汹涌澎湃地冲击下凭一人之己的力量将哪怕是其中的一根电线杆子打捞上岸。可是那时就是产生浪漫革命理想色彩英雄的年代,一般人仅仅仔细想想就罢了,不会以一己之力去干那生死不定的事情,就是再辉煌伟大也难以践行,毕竟人和大自然相比还不能完全驾驭,人可以去征服自然,但只能局限于想法而已。
可是就是那时的宣传塑造的英雄人物,就完全不是这样了,在我们接受的教育和感动我们心灵的就是让我们牢牢记住了金训华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舍身取义为抢救国家财产而英勇献身,我还清晰地记得我们小学同班一位女同学拿着一份报纸报道金训华先进事迹为同学朗读时,被金训华的事迹所感动,流下感伤的泪水,那种情形还依然记忆犹新。
那时的陈逸飞还是刚刚油画专业大专毕业的年轻人,也受命创造了一幅金训华烈士奋不顾身冲向激流的油画,立马风靡全国,说明文革期间画坛一派萧条寂静,鲜有佳作出现,这幅金训华的画作很快就吸引众人的眼球,给人耳目一新的传神之作。虽然就是很简单的画面布局,高耸而来的波涛,面无惧色的金训华,伸展双臂勇向涛头立英勇无畏轩昂气概,给人强烈的震撼力量。就在方寸之间的画幅里初露画家的才华。
我还记得,当时的我们学校门口画廊里专门有一幅铅笔的素描《向金训华烈士学习》,素描功底很深,画得惟妙惟肖,让我们每一个进出学校大门的同学都会驻足观摩,很受教育。我记得这幅素描的作者是学校70届毕业生一位叫小成的学长,他住八栋,他妹妹和肖丕争,权志民是一届的同学,好像叫王红梅。
我对金训华一直就挺崇拜的,有时也想,如果金训华不死,他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干部,甚至前途不可估量的领导人,因为他牺牲前就是上海中学生红代会的常委,也相当于厅局级干部了,他的牺牲也挺可惜的啊。不管怎样,他用壮烈的牺牲感动和鼓舞了一批青少年,我就属于这群人当中的一员。
金训华已经走了53年了,很多人也会忘记了他,我是昨天阅览陈逸飞的美术作品的时候,突然看见大师早期的一幅金训华的作品,让我又是一番欷歔,我还是敬佩金训华的志向和情怀,沉思良久地凝望他的照片和陈逸飞的画作,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最后说的这句话富含哲理。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这些不能被打败的是勇气,这些不能被征服的是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