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葬礼
(2022-05-28 11:23:57)
标签:
健康历史情感 |
1975年的3月15号,是我们正准备行装,落实同学,寻找农村落脚的时间,就在这时传来一个噩耗,应是我们七局一中72届毕业的万景华,不幸遇难。他毕业后,因为父亲是一个瞎子,破例得到街道的照顾,留城没有下乡插队,分在兰州安宁区最边缘的沙坪峪,那里有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兰州制胶厂。原以为躲避了插队是福气,还想着利用上班的机会,用功读些书,图谋东山再起,考一所好的大学,没想到,福兮祸所伏,到头来还将自己的命搭了进去。
他是参加厂里指派的杂役,挖防空洞时遭遇塌方掩埋四小时后,出来呼吸全无,脸色青紫,容貌狰狞,就是憋死的。而当时的厂方先是手足无措,救援迟缓,其后就是草菅人命,封锁消息,编织谎言,对待逝者的家人,王顾左右而言他,支支吾吾,不说真话,直到生还者的指控,才勉强答应了处理条件,给了最简陋的丧葬费用。
万景华,这个陌生的名字现在提起,估计没有什么人能记住或认识,原15栋的,同学李泽湘、张兰萍、李慧的哥哥和他是一届的,他自幼聪明,天赋极高,无论是学习还是下棋,都显出出类拔萃的悟性,一学就会,一说就懂,最值得回忆的就是72年周荣鑫主管教育酝酿了一次中学毕业测验,类似大学的预考,他以几乎满分的成绩名列那届学生的榜首,后在反教育复辟回潮潸然收场。在小学中学里颇受老师的怜爱,小学的王力老师曾多次提到万景华,我在他死去20多年的1996年,我在北京见到王力老师她还不胜叹息,哀婉无限。马明达、李大石、王老师(一中数学最好的老师,曾是周亚军的班主任,后调走)更是对他痛惜不已,多次上门悼念。
逝者是装棺材掩埋的,我感觉这是景华唯一比我们幸运的一点,毕竟能完整地入土,现在我们那能呀,除非你死在西藏的无人区,最后只剩几根白骨。我是一早就赶到了墓场,看着万景华安详地躺在棺材里,原本青淤紫红的脸面经过整容修饰在颜料的遮掩下,显得发红有点像戏班里的架子花脸。他所埋的地方是兰州的华林坪,肯定不是他所情愿的地方,也不是他家人所愿意的。人生无蒂亦无秧,偶来俗世话炎凉。历经生老病死苦,饱尝喜怒哀乐伤。
我和他的同学胡泽明,王津亮还有说不上名字的一帮人,赶到时天色没亮,去参加万景华的出殡,送他最后一程,我们在他家吃了“豆腐饭” ,这是江浙一带的出殡风俗,而万景华家是东北的如何又沿用了这程序,也是胡泽明他们游说的吧。那时没有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的传统出殡礼仪,文革还没结束,谁敢弄这些四旧啊。吃完饭后,我们就登上兰州制胶厂的车,赶往墓区。一路连冥票也没有撒,我们还是站在卡车上出殡的。
在下葬时,我们跟着八人抬着灵柩缓缓前行,送葬队伍的最前面,是两人搀扶哭的死去活来的许姨,她是万景华的母亲,最懂事最聪颖的儿子就这样没有征兆,如飘忽的陨星眩耀而逝,真让人不忍猝睹,而万景华的老父亲更是叫人记忆深刻,难以忘记,老人白发飘拂,步履蹒跚,颤颤巍巍看不见任何东西,嘴里喃喃自语嘟囔着悲愤话语:景华呀,你怎么丢下瞎眼的父亲不管了?我搀扶着老人,眼里全是泪水,这是多少年都忘不掉的惨痛一幕。老人曾是一名老工程师,60年代初,患白内障没有及时治疗致使失明,但老人一直很坚强风趣,脑子记忆力惊人,那怕是你只到他家一次,他老人家都能如数家珍的和你唠嗑,你以前说的他都能回忆出来。他的遗传基因全是精华,留在景华的身上,而最被寄予厚望的儿子突然离去 ,这样打击几乎就是戳心裂肺的毁灭,就在景华去世不久,老人也黯然离去,他和许姨就是前后脚走的。
在棺材盖合拢的一霎间,我突然想到,我口袋里还放着一本英汉词典,那是我最昂贵的一本书,大概是两块多钱,在70年代,没有挣钱时,为买这本书不知省了多少根冰棒,流了又咽了多少口水,才攒下这本珍品,寄希望去农村炕头好好琢磨一下英语,好为世界人民更好地宣传毛泽东思想。但是还是想送给景华哥吧,他爱学习,生前跟我借了几次,我都没有舍得,闪烁其词,看他失望的姗姗而去。这回我一定要让他满足,就将词典放了进去,好像他向我微笑示意,我也满足了夙愿。 希望它能陪伴着景华哥一直到千年以后,说不定我们的后人挖掘出来又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什么史上最重大发现,类似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编简呢?我也能青史留名,只是我是公元2000年普通人吴钧,而不是那个南朝齐梁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诗人吴均。
我参加过不多的几次葬礼,这是印象最深的一次,虽然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了,如果景华哥活到现在早就是世界著名学者,凭他的智商和实力,没什么问题,他的同学胡泽明上的浙江大学,后去美国留学、定居一晃也二十多年了,我一直还在惦记着早逝的万景华,祝他在天堂里安稳,惬意!
他是参加厂里指派的杂役,挖防空洞时遭遇塌方掩埋四小时后,出来呼吸全无,脸色青紫,容貌狰狞,就是憋死的。而当时的厂方先是手足无措,救援迟缓,其后就是草菅人命,封锁消息,编织谎言,对待逝者的家人,王顾左右而言他,支支吾吾,不说真话,直到生还者的指控,才勉强答应了处理条件,给了最简陋的丧葬费用。
万景华,这个陌生的名字现在提起,估计没有什么人能记住或认识,原15栋的,同学李泽湘、张兰萍、李慧的哥哥和他是一届的,他自幼聪明,天赋极高,无论是学习还是下棋,都显出出类拔萃的悟性,一学就会,一说就懂,最值得回忆的就是72年周荣鑫主管教育酝酿了一次中学毕业测验,类似大学的预考,他以几乎满分的成绩名列那届学生的榜首,后在反教育复辟回潮潸然收场。在小学中学里颇受老师的怜爱,小学的王力老师曾多次提到万景华,我在他死去20多年的1996年,我在北京见到王力老师她还不胜叹息,哀婉无限。马明达、李大石、王老师(一中数学最好的老师,曾是周亚军的班主任,后调走)更是对他痛惜不已,多次上门悼念。
逝者是装棺材掩埋的,我感觉这是景华唯一比我们幸运的一点,毕竟能完整地入土,现在我们那能呀,除非你死在西藏的无人区,最后只剩几根白骨。我是一早就赶到了墓场,看着万景华安详地躺在棺材里,原本青淤紫红的脸面经过整容修饰在颜料的遮掩下,显得发红有点像戏班里的架子花脸。他所埋的地方是兰州的华林坪,肯定不是他所情愿的地方,也不是他家人所愿意的。人生无蒂亦无秧,偶来俗世话炎凉。历经生老病死苦,饱尝喜怒哀乐伤。
我和他的同学胡泽明,王津亮还有说不上名字的一帮人,赶到时天色没亮,去参加万景华的出殡,送他最后一程,我们在他家吃了“豆腐饭” ,这是江浙一带的出殡风俗,而万景华家是东北的如何又沿用了这程序,也是胡泽明他们游说的吧。那时没有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的传统出殡礼仪,文革还没结束,谁敢弄这些四旧啊。吃完饭后,我们就登上兰州制胶厂的车,赶往墓区。一路连冥票也没有撒,我们还是站在卡车上出殡的。
在下葬时,我们跟着八人抬着灵柩缓缓前行,送葬队伍的最前面,是两人搀扶哭的死去活来的许姨,她是万景华的母亲,最懂事最聪颖的儿子就这样没有征兆,如飘忽的陨星眩耀而逝,真让人不忍猝睹,而万景华的老父亲更是叫人记忆深刻,难以忘记,老人白发飘拂,步履蹒跚,颤颤巍巍看不见任何东西,嘴里喃喃自语嘟囔着悲愤话语:景华呀,你怎么丢下瞎眼的父亲不管了?我搀扶着老人,眼里全是泪水,这是多少年都忘不掉的惨痛一幕。老人曾是一名老工程师,60年代初,患白内障没有及时治疗致使失明,但老人一直很坚强风趣,脑子记忆力惊人,那怕是你只到他家一次,他老人家都能如数家珍的和你唠嗑,你以前说的他都能回忆出来。他的遗传基因全是精华,留在景华的身上,而最被寄予厚望的儿子突然离去 ,这样打击几乎就是戳心裂肺的毁灭,就在景华去世不久,老人也黯然离去,他和许姨就是前后脚走的。
在棺材盖合拢的一霎间,我突然想到,我口袋里还放着一本英汉词典,那是我最昂贵的一本书,大概是两块多钱,在70年代,没有挣钱时,为买这本书不知省了多少根冰棒,流了又咽了多少口水,才攒下这本珍品,寄希望去农村炕头好好琢磨一下英语,好为世界人民更好地宣传毛泽东思想。但是还是想送给景华哥吧,他爱学习,生前跟我借了几次,我都没有舍得,闪烁其词,看他失望的姗姗而去。这回我一定要让他满足,就将词典放了进去,好像他向我微笑示意,我也满足了夙愿。 希望它能陪伴着景华哥一直到千年以后,说不定我们的后人挖掘出来又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什么史上最重大发现,类似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编简呢?我也能青史留名,只是我是公元2000年普通人吴钧,而不是那个南朝齐梁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诗人吴均。
我参加过不多的几次葬礼,这是印象最深的一次,虽然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了,如果景华哥活到现在早就是世界著名学者,凭他的智商和实力,没什么问题,他的同学胡泽明上的浙江大学,后去美国留学、定居一晃也二十多年了,我一直还在惦记着早逝的万景华,祝他在天堂里安稳,惬意!
前一篇:柴米油盐家常事,最最难忘炉中火
后一篇:跑在北京奥森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