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顶船型军帽

(2022-04-19 16:15:30)
标签:

文化

情感

历史

一顶船型军帽
这是1976年我还在插队时回南京看望奶奶与弟弟的合影


小时候跟我奶奶在南京生活,那时我也就6岁左右,还是懵懂阶段的淘气男孩。
我奶奶吴秀英,原本姓肖,十几岁时嫁给爷爷吴孝松也就将肖姓改成吴姓了。老太一生要强利索,在爷爷五十几岁患高血压心梗猝然去世,自己生活来源没有着落情形下,放下原先丝绸店老板夫人的身价,去给有钱人家看孩子做饭等做家务事,挣钱糊口。待到我出生后,那时也就是我刚刚8个月的时候,奶奶就将我接到南京跟随她老人家生活。八个月就断奶的我在奶奶精心喂养下,也健康地成长起来了,耳濡目染的经历让幼小的我对奶奶更多地敬佩和爱戴,也渐渐知道了奶奶家里坎坷跌宕的经历。
奶奶一共生育了八个孩子,五男三女,其中有三个孩子是在爷爷走后,奶奶没有任何生活来源,就只好变卖曾经爷爷留下的遗产包括丝绸店和祖上的房产,将那些固定资产兑现成现金来豢养还在上学读书的四叔、五叔和三姑,可以用那句“耕耘树艺、胼手胝足以养其亲”,现在一想,还是奶奶有想法和骨气,就在那样艰难险阻的情况下,将这些叔叔、姑妈培养成人,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风范,在南京门东饮虹园,那时原居住市民都知道有一个精神矍铄的吴老太,干净,精明,利索,真可谓“姱容修态”词句形容她。那时一无所有的奶奶只能帮着我父母携带孙子获取生活费得以过着简单平常的生活。
本该尽孝承担赡养奶奶义务的老大吴有逊,很早就参加工作,是国民党政府时期最大军工厂金陵兵工厂的财务人员,厂的主要技术工人及管理职员随机器设备于1948年11月间从南京迁往台湾高雄市。从此大伯一家就和在南京的父母告别,开启了长离别的生活,杳如黄鹤,让奶奶苦苦念想了余生的岁月。那是一个如漫长的时间啊,在倚门而望游子归来的奶奶,想着大儿子一家的生活是否安逸,尤其在海峡两岸音讯全无,连只字片语都不曾见过,那种思念最后全化成斑白的发丝,真正是李白所写的那样“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那般煎熬和苦痛。
当奶奶想大伯的时候,就在夜深人静时分,从箱子底端拿出一顶国民党军队配发的船型军帽端在手中细心端详,流出思念的泪水。这都是在我睡觉的情况下,奶奶才小心翼翼地拿出这顶军帽了却思念之苦。这样一个瞬间被我瞧见,第二天我询问奶奶时,不曾想到,奶奶大惊失色,惊愕连声说道:“死小孩,你看到什么了,那不是什么,就是一个布兜。”我知道奶奶在骗我,因为我有一次翻弄箱子时无意中见过这顶军帽,这是用上好的布料缝制的军帽,只不过那上面的国民党军徽没有了。
后来,我再也没有看见这顶能给全家带来灾祸的军帽。你想,能在解放以后,一个普通居民百姓人家,还私藏一顶国民党的军帽,如被抄家或让我拿出去显摆,被当地政府组织及群众发现,那情节就十分严重了。所以我才会理解奶奶愕然一惊的神态,这也难怪我慈祥博爱的奶奶啊。
后来我大姑在奶奶去世后给我讲述了军帽的来历,让我泪流不止,嘘唏不已。那是大伯一家仓促离开南京的瞬间,大妈还挺着怀孕数月的肚子,挥泪与奶奶爷爷在南京下关码头乘船告别,当时人流嘈杂,每个离去的人都不知这样的辞别会是多久,都被离愁别绪所压抑情绪,奶奶是传统家庭出身,对旧时三从四德礼教十分倚重,她在轮船即将开船的时刻泣不成声地嘱咐大伯,让他注意身体,照顾好大妈,再三叮嘱大伯,能够早回,便早些回来。

这样让人销魂的临别嘱咐已经让流泪不止的大伯一家无以言对,呜咽地号啕大哭起来,就在船走的瞬间,大伯一个突然的举动,让送别的场面更加充满悲惨的色彩,大伯将自己头顶戴的船型军帽从头顶上一把撸了下来,并将它抛给岸边送别的奶奶,并说,再见了妈妈,想我时,就看看这顶军帽。奶奶她手握那顶军帽边挥手边在眼眶边不停地揩拭,眼见轮船渐渐地远去,消失在夜幕中的长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唉!”
奶奶最后是1985年无疾而终,享年85岁,遗憾的是她老人家期盼半辈子的大伯在她过世的三年后,随着海峡两岸对峙的缓解,也回到他潸然而别母亲的故居,这时等待他的只是一座墓茔。
那顶承载着思念之苦的一顶船型军帽早就不知搁在什么地方了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