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有一位教授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最可怕的是,那些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引来好评。汗颜的是,我大概就是那种不读书还拼命写作的人。有人好心告诫我,别天天都写,少写点,写精点。确实是这样一个道理,写着写着就感觉乏善可成,言之无物,也倍感腹中空空,弄得自己都感觉没啥可写的,只能就是论事。
写作出现疲惫感,甚至“文字缺氧”,这种技术上的挫折,源于精神养分不足。平日与朋友网上互动,或者去看一些大师的作品,之所以那样精湛,语言流畅深入人心,写景写人都力透纸背,让人敬佩。每次认真研读后感受尤其真切。期间我哑然无言,只因读书少。
就看我熟悉的人,一些同出师门,彼此的文笔都相差无异,二十年后再看,一些原来的同道,早已因多年来的坚持或转型,站在一个更高的山峰上了。想到彼此不再“同行”,不免大惊失色。于是相信,一天、一个月、一年不读书,其变化可能看不出来,但十年、二十年不读书,就有云泥之别了。不读书,是让我们和有趣的人渐行渐远的重要原因。
读书要有时间,要能沉下心来,因为工作的繁杂和家庭的负担压力,许多人渴望读书却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读书,久而久之也多习惯成自然了,难于静心去研读原想系统地选择一些世界名著的书籍。就像我一样很多购置的书籍都作壁上观,甚至连片刻的摩挲都没有,只好泪眼汪汪眼见这些书籍毁之一炬,因为书籍置放在原有的房屋里,数量庞大,搬运困难,不喜读书的孩子决定清理出门,让远在他乡的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妥善处理安置这些耗费心血的“宠物”,只好忍气吞声由它去吧。
近几年来,我痛定思痛,逐步恢复多读状态。一方面随着自己喜欢写作,也感觉“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有就是“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疫情反复间,常宅家持书,心自安然。我还坚持经常去省、市图书馆里看书学习,第一是,喜爱那里的读书氛围,安静,能让人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地研读书籍;其次就是图书馆的书籍报刊种类齐全,喜欢的报刊应有尽有可以一饱眼福;第三,在这里与一群年轻一族考研或考公务员的小青年们坐在一起,感觉时光荏苒,曾经在兰州中央广场里面的武都路上省图看书的时候,我的同学都没有这样经历罢,现在一晃都五十年过去了。这事可不能让我的肖哥知道了,要不然他又会诋毁我去省图不是看书,而是“顺书”啊。
这几年我开始重视读书了,也有步骤有选择地寻找一些好书仔细拜读。暗自庆幸,幸亏这些年读了一些书,脑子也开始运转活泛起来,不再愚笨了。不然就只能掩面羞惭。饶是如此,一些年轻人列出的书单还是把我惊到了,心中又掠过无数后悔。
就这样就事论事,想到自己写作的困惑,就联想自己的读书,于是就写了这样的感触。
活到老学到老或是活到老读书到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