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供应链商业零售 |
近日,H&M官网的一则有关禁用新疆棉花的声明,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早在2020年9月,H&M就宣布中断与新疆华孚(A股上市公司,以纱线制造和销售为主)合作,理由是“强迫劳动”。
H&M禁用新疆棉花的背后,还有Nike、Gap、Zara、UNIQLO等品牌,他们背后的主导者,则是一个名为BCI(Better
就事论事,声讨H&M,笔伐BCI,当然没问题。然而,真相并不简单。
这背后是供应链主导权的争夺,争夺定价权和标准。
这背后是挑衅,对大国崛起的种种不适应。
中国品牌和中国标准组织们又当如何应对?
真相一
BCI是供应链联盟,掌握定价权
BCI拥有五个类别的会员,他们分别是:
1)零售品牌会员,也就是采购商,比如H&M,耐克等;
2)供应商制造商,以棉商、纱线厂为主;
3)种植者组织;
4)其他类别,主要为供应链提供技术的公司;
5)社会团体,主要为棉花相关的非盈利性组织。
BCI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其零售品牌会员的棉花用量超过3,00万吨,占全球用量的10%。,BCI的供应量则占全球的30%左右。
BCI组织的采购量和供应量在全球首屈一指,掌控着棉花的标准和定价权,影响力不言而喻。
真相二
禁用新疆棉花,本质是排斥中国供应链
中国产棉占全球约22%,新疆棉花产量占中国80%,显然,目标不是新疆棉花,而是中国棉花,甚至是中国纺织供应链。
这和中国纺织产业在全球的分工有关,我们看一组数据。
2018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约5460万吨,超过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50%;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767.3亿美元,占全球35%。
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在国际品牌时装店里,贴上各色品牌LOGO,卖出更高的价格。
真相三
禁用新疆棉花,对谁更有利
我们看一组棉花的产、销、进出口数据。
2019年全球棉花总产量1.22亿包。棉花主产区主要占比情况如下:印度占比24.3%、中国占比22.4%、美国占比16.3%、巴西占比10.7%、巴基斯坦5.4%。
2019年全球棉花消费量1.18亿包。棉花消费的主要占比情况如下:中国3650万包占比30.9%、印度2450万包占比20.7%、巴基斯坦1080万包占比9.1%、美国300万包占比2.5%、巴西340万包占比2.9%。
从总产量和总消费量看,中国自产棉花还无法供应中国棉花的消费,这和中国拥有大量的纺织企业有关,他们是国外品牌的供应商,提供制造服务需要消耗大量棉花。
再看看棉花出口国和进口国。棉花出口国主要有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及印度。2019年,美国产量的80%以上、澳大利亚产量的80%左右、巴西产量的60%左右、印度产量的10%以上都用于出口,四国的出口量占世界棉花出口量的80%以上。进口国主要集中在亚洲,中国、土耳其、越南、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棉花年均进口量都在400万包以上,合计占全球进口总量的70%以上。
显然,受益者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大量出口棉花的国家。
真相四
供应链的博弈,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2020年,有部分国家发布供应链撤出中国计划。
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国家,鼓吹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促使企业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甚至以补贴吸引企业退出中国。
事实上,国际品牌的供应链布局,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2012年,阿迪达斯关闭中国大陆的自有工厂,而这家工厂在苏州拥有15年的历史。撤出苏州之后,阿迪达斯选择供应链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
2017年,希捷公司(硬盘制造商)关闭苏州工厂。有媒体报道显示,希捷撤出苏州其中的原因是,希捷把在中国江苏赚取的利润转移到税率更低或可以免税的其他国家的分公司进行避税,而苏州当地税务部门要求希捷补缴税款。也有媒体分析希捷撤出苏州是平衡各区域工厂的产能。
挑战一
从世界工厂到国货崛起,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的国力强大起来,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在恢复,中国文化的魅力开始吸引更多的人。
更多家电品牌,手机品牌,汽车品牌的国货开始崛起,销售量和销售价格都不逊出国际品牌。
更多的中国服装品牌,以中国文化为设计元素,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之美。
但是,从消费品牌的知名度看,从消费品牌的经营规模看,在中国市场拥有绝对优势的品牌还不够多。
国货崛起,任重道远。
挑战二
中国联盟建立国际朋友圈,助力企业崛起
2020年,华为供应链断供危机之后,华为又被多家国际联盟所排挤。
据不完全统计,华为退出的国际组织有:WIFI联盟、SD记忆卡协会、固态存储和闪存技术标准组织JEDEC、USB认证组织USB-IF、制定PCI规范组织PCI-SIG。
华为公开的信息显示,华为加入了400多个标准组织、产业联盟、开源社区,担任超过400个重要职位。2018年,我们提交标准提案超过5,000篇,累计提交近60,000篇。
国际联盟组织是利益共同体,集体排挤华为的本质以假公济私。
日前,安踏宣布退出BCI组织,此前,安踏加入BCI和其国际化脚步有关。
中国崛起势不可挡,中国企业国际化同样势不可挡。面对挑衅,我们要有“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的自信,还要有更多国际朋友圈,形成中国版的国际标准,用实力说话,这才是中国崛起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