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我们赶到了大山中的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的城子小学。这里是彝族群众的一个世袭聚居地,距昆明市约216公里。眼下,是当地老百姓收割储藏粮食作物玉米的时节。
这是我们代表朋友们,第二次专程去探望这所学校的50名山区贫困学生,同时给这些孩子送去了几个朋友掏钱并合计着购买的各科作业本、铅笔、橡皮擦、文具袋、纸贴等学习用品。所有物品均为1x50,每个孩子一份。两天中,我们走访了贫困学生家庭,并与学生家长进行了交谈,临走时给了个别孩子一点儿零用钱。
通过访问,在当地用电话向朋友谈了一些了解到的情况。有一个朋友便谈了一个意愿,想要“一对一”的帮扶二年级一个名叫杨所斤的九岁女孩,使这个家境贫寒的孩子在读完小学后,动员家长让她继读就读,由这位朋友给她资助学费。在这西部贫困山区,穷人家的女孩要读书,似乎更困难一些。
朋友间自发的这件事,始于去年上半年。当时20多个朋友拿来了不少新旧衣服与棉被等床上用品,并统一买了一批文具,用三辆轿车与面包车送到了学校,交到了孩子们的手头。
这一次,新近调来的校长说,希望我们能够再增加一些学生名额,50名学生太少了。我们说,学生人数是大家在去年定下来的,不好随意变更。这次看来,人数似乎还多了一些,把本不多的捐助物品状如“撤胡椒面”,让我们感到很是歉疚。
我们曾向校长询问他们确定这50个孩子的具体名单,依据的是怎样的“尺度”。校长告诉我们说:一是孩子的家庭贫困;二是孩子的成绩较好。对于这第二个“条件”,是我们事先没有想到的。我们当初考虑的只是扶贫济困,而学校似乎把这作为一种鼓励和奖励优秀与先进的措施或手段,这必然会导致有穷人的孩子“落选”。
校长对此的阐释是:学习成绩上不去,再扶持也没有用。从某种角度,这也是对的,但这是否有违我们的初衷与欠妥呢,得与朋友们再聊聊。
参与这个“情系西部贫困孩子”活动的朋友,应该说都并不富有。其中的大多数人还在职场打拼中,现在还没有能力为贫困孩子做更多更大一点儿的事情。但大家打算把这件小事一直坚持做下去,并在今后逐步做得更多更好一些,直到这些孩子读完小学。其中有孩子毕业了,便从一年级中把家庭贫困突出的孩子增补进来,每年始终保持50名。同时希望我们的朋友圈子中,多一些人来实施“一对一”的帮扶穷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两年来,朋友间在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均有一种共识:我们这样做纯属个人行为,不带有任何功利的目的,重在表达一份心意与坚持,不在意每年每个人捐助多少。给他们一些帮助,是为了我们自己。让自己拥有一份良知与社会责任感,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一种慰藉与洗涤。
在这里匆匆码字,是为及时给朋友们对此作一个交代。昼夜兼程,有些累,余言再叙。下面这些拙照是此行随拍的,供朋友们一睹。

↑眼下,正值当地彝族群众收割储藏玉米的时节。

↑傍山而建的城子村民居一角。

↑一位今年76岁的老大娘在脱粒玉米。

↑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屋顶的奶奶与孙女。

↑村民杨小三与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杨所斤,在家里与我们交谈。

↑杨所斤的母亲前年在小河边洗衣时溺水身亡,父亲早年双目失明。她有一个18岁的哥哥,现在外地打工。

↑城子小学提供给我们的50名贫困学生名单。

↑急匆匆的来,还得匆匆的走。我与朋友们明年再来,城子村,再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