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间,与发烧友“芬芳何处”聊了一会儿纪实摄影。
谈起这纪实摄影,或称之为写实摄影、照片速写等,其要素不外乎下面这样几点:A.自然的接触与取景。B.自然的光源。非拍摄者所制造的光,原场景是什么光便是自然光。C.自然的场景与环境描写。D.自然的人物表情、动作与造型。E.自然的创作意念与技巧。
我在注重D的基础上,较为看重这E。
每每,总是很在意对偶遇的某种外在发见,“撞到枪口上”的或者是“守株待兔”的(碰到的或是等来的),仅凭第一眼扫视后同时在脑子里生出来的第一感觉之直觉──“这是可以拍的”──便抓住不放,一通乱拍。企图把这主体被摄物跃入视野时所带来的一种自我瞬间意念进行捕捉,形成为一种照片影像的自我实现与表达。
这很难如风光摄影一般赏心悦目,一般不能“主题先行”,出精品与佳作的概率相对更小。但至少,捡在篮子里便是菜,可以是社会与人文的印记,可作为摄影习作与人生日记,拿去充填和丰富其移动存储硬盘。待有闲时,再拿将出来审视与玩味或者自我陶醉一番,偶有得意之作兴之所至会拿去报刊发表一下换回吃盖浇饭的钱。
从而,刺激一下每况愈下日渐颓废的创作欲。接着,便又会促使自己找时间再行提着相机匆匆出门,去扫街,或是揣一点儿钞票只身驱车远足。跑去圆明园的黄昏、陶然亭公园的早晨小呆,或是上那高原上的元谋土林、腾冲湿地,疲其思维劳其筋骨。如此周而复始而已。
毕竟,用右手的食指按下快门键时所产生的那足以令人兴奋的声音,简至就如同贝多芬一样,妙不可言。于我,这摄影,就这么一点儿人生的乐趣,亦是最大的乐趣吧。(陈亚军摄影日记
9月2日上午7:20 北京陶然亭寓所)

↑这是一个脸上流露出小小年纪似不应有的忧郁的非洲小女孩,摄自南非普玛兰加省境内道路边上的一个加油站。这个女孩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她的大眼睛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南非自由邦省布隆方丹市巴索托的索托族人聚居地,一位带领学生开展校外活动的女教师看到我们几个在这里采访的中国记者,主动载歌载舞跳起了富于非洲大陆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她热情奔放,肢体语言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