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这张照片时,叫过来一同事,指着电脑说道:
“你能说说这张照片的构图,有何美学特点吗?”
他站在旁边,始终没吭一声,无奈我只好自己找台阶下:
“嘿嘿,这叫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能透风呢……”
这里,记录一下拍摄此照的动机与经过。
最近的这次第三度四川之行,日程安排很紧,可谓一次闪电行动。第一天下午飞成都,第三日下午即飞返,前后仅三个日子,两个晚上一个白天,很多的有效时间,是在提前赶往机场的路上。于凡事慢三拍的我,这不是我的习惯,日子天长,何必人忙嘛。
白天是没戏了,要忙于俗务,只能利用晚上与相机出去周游,以不虚此次天府之国行。这意味着,此行只有夜景。第一天,在成都匆匆晚餐后,把筷子一放,说了声“请别管我”即与接待者拜拜了。出了餐馆,即上的士,“我去琴台”,按预谋行事。
临行前,写在笔记本上的此次造访计划及路线图有六项:
1.五代时,前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永陵
2.有千年历史的道家名胜:青羊宫(曾到过)
3.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草堂(曾到过)
4.蜀汉三国民俗风情地:古琴台
5.“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之武侯祠:去拜诸葛亮(系再看)
6.武侯祠隔壁的川西民俗文化古街:绵里
很遗憾,时间没有给我以优待,这个行动方案仅实施了第4、第6两项。其实,武侯祠距绵里仅一壁之隔,都未能去。唉,下一次吧,到时候再来。这人,是为了希望而活着的。
话说在第一天的夜色中,我下了的士后,便来到了美得一塌糊涂的古琴台,置身于1700年前的蜀汉三国的割据之地。
在我看来,三国文化的影响超越了时空与地域。日、韩等东南亚国家无论老幼皆有对三国典故如数家珍者,欧美亦有大量的三国迷。这种将历史资源融合为思想输出品的独特现象,纵观古今,惟有荷马笔下的特洛伊战争可与之相比。
握着相机,我在古琴台的大街小巷中一溜小跑,凭着直觉不假思索不断的按着快门。时间不等人,先一通乱拍了再说,捡在篮子里是柴,再从数量中去找质量吧。
直拍到晚上12点多钟,才慢下脚步来喘口气。此时,夜已深,奇寒难当,浑身颤抖,且不知道东南西北人处何方,返不回去了。旁边,大红灯笼高高挂,古色掩映中,正好有一家宾馆。今晚,就在这里歇脚吧。
走到这家宾馆的门首时,抬头望了一眼上图左侧的这个“茶”字,扭过身去,又看到上图右侧的“xx园”的小街背景。凭直觉,估计这画面应有一点戏。摄影创作中的“直觉”,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不相信直觉,会出现诸如生活中的诸种后悔。我曾认为,我们不应把“跟着感觉走”之类斥为唯心主义,它其实是很唯物的。
于是,我进宾馆去办了住宿登记,取了房卡与匙牌后,房也未进,便折回到大门边,拍摄这张照片上“深情依旧俩相望”的景观,直冻得周身冰凉。
对于摄影,这夜色真好。其黑暗,替你掩盖了背景上所有一切罪恶的凌乱,让画面上变得十分干净,只有你想要的主体被摄物。
进到房间,尽管有个单体空调,由于身上余温不多,仍感寒意。这218元大洋呆半夜,值吗,又不能报销。我望着墙角的那个冰箱楞了一会儿,突发奇想:它的最高温度是多少呢,如将温度调至最大,把冰箱门敞开,不知道会怎么样。没试过。
直到在浴室淋了半个小时热水后,身上才复苏。尔后,按惯例,靠在床上翻看相机中当晚拍摄的近两百张照片,作着自我陶醉(此次“轻车简从”未带电脑)。其实,成功率最多百分之一二。别怨我,相机太次。
第二天早晨一睁眼,相机躺在耳朵边,我是在何时睡着的呢。(陈亚军摄影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