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舞者在腰间挂一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之,边敲边舞。新中国成立后,腰鼓舞成为群众节日里经常表演的传统舞蹈,群众称"打腰鼓"。腰鼓舞属集体舞蹈,用于欢庆、热烈的场面,表达人们欢欣鼓舞的心情和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舞者男女都有,均穿彩服,腰间挂一只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持一根鼓槌,鼓槌上扎有红绸,边打边舞,鼓点变化丰富,节奏强烈,舞步多变化,能走出各种复杂美妙的图案。腰鼓队少则四至八人,多至十人甚至上百人。表演时情绪热烈,动作健壮,队列整齐,气势浩大。
方法技巧
腰鼓舞亦称"打腰鼓",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解放前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间舞蹈,多在年节喜庆时演出,有时也插入秧歌队伍中,随着秧歌队边敲边舞。解放后几乎遍及全国。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省内各地,为集体舞。表演者有腰鼓手十数人或数十人,男女各半,并配有双镲和军鼓军号数人。腰鼓手男者头上带打布,上身穿白色或绿色对襟褂,下身穿彩裤,腰扎带,面画简妆,一副英武之像。女者顶头巾,身着彩衣。所用腰鼓长约1尺左右,直径5寸,表演时,腰鼓系于鼓手腰上。鼓手手执鼓槌,左右开弓,时而击边,时而击面,同时变换各种队形,并表演跑、跳、蹦、丢单叉、丢双叉等技巧。
舞姿
腰鼓呈长筒粗腰形,用宽布带穿于鼓环中,斜挂在表演者的左侧腰间,双手各持一鼓棰,相互交替击鼓,或双手同时前后击鼓。此舞的特点是,它的鼓点和舞蹈动作紧密结合,鼓点变化无穷,诸如起点、此点、流水、单点、花点、乱点、紧三棰等,表现出不同的节奏和情绪。舞姿有"踢腿"、"转身"、"骑马式"、"飞脚"等。集体表演的腰鼓队形富于变化,有"卷白菜"、"九连环"、"十枝梅"、"丹凤展翅"等。民间的腰鼓舞带有竞争的性质,分两队比技巧和鼓点,愈比愈激烈、愈红火。腰鼓舞的最大特点是鼓点与舞蹈动作的和谐配合和紧密结合。舞者踩着清脆的鼓点,动作豪放潇洒,在大钗、大钹的伴奏下,变换各种队形和舞蹈动作,节奏鲜明紧凑,扣人心弦,给人一种朝气蓬勃、激昂向上的感觉。
历史回顾
腰鼓舞历史悠久,在旧唐书中就记载有腰鼓的名称。全国普及的腰鼓舞,是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在民间腰鼓舞的基础上,从动作的设计,乐器的配置,队形的变化,都进行了推陈出新和加工提高,使这一民间舞蹈更臻于粗犷、豪放、雄浑和欢快,成为全国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形式。
主要特点
鼓点是腰鼓舞表现内容的主要手段。常用的鼓点有:"起点"、"止点"、"踏鼓"、"流水"、"单点"、"乱点"、"长点"、"紧三棰"等,各自表现不同的节奏和情绪。民间对腰鼓舞鼓点的称呼十分生动形象,概括出30多种名称。如:"凤凰三点头"、"老虎大洗脸"、"雷神鼓"、"蝴蝶飞"、"鸡啄米"等等。舞蹈动作有"踢腿"、"转身"、"骑马式"、"飞脚"、"翻身"、"矮步"等。腰鼓舞多以集体表演为主。人数少则十几、几十,多则上百甚至数百。民间表演腰鼓舞,往往是两对同时表演,带有竞赛性质,比鼓点、比技巧,越打越热烈,越打越激动人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