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案例1-2
一、基本原理
作为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必须有价值含量、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便于流通。最初的金属货币是金属条块,每次流通都需要鉴别真伪,测其成色,进行分割,很不方便。由此,货币从金属条块发展到铸币可以极大地方便流通。
二、案例内容
我国秦代以前的铜铸币形态五花八门,有的像刀,有的像铲,有的像车轮,有的像蚁鼻,有的是天然贝壳,有的是圆孔圆形,也有的为方孔圆形。这里必须指出,方孔圆形钱并不从秦始皇开始,当时齐国、燕国、秦国的铜钱有些在前221年以前已是方孔圆形钱制了。秦始皇的功劳,是他在前221年,坚决废除了使用不便的多种货币形态,唯独保留继承了方孔圆形钱模式。这决不是秦始皇的随意选择,而是整个社会观念综合形成的结果。
方孔圆形钱的出现与继承,是我国金属铸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进步,是中华货币史上值得纪录的一章。秦始皇继承方孔圆形钱模式以后,世人一直认为它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尽管中国封建社会中改朝换代频繁,前后有两三百位皇帝,但他们对方孔圆形钱制都没有提出异议,总是让它穿朝越代地亮相在货币的历史舞台上。王莽曾经一度打着复古旗号,企图改变方孔圆形钱模式,但他很快遭到失败的命运。魏晋时期有的皇帝希冀以布帛代替方孔圆形钱的流通,也是很快在事实面前服输,不得不恢复方孔圆形钱的流通权力。方孔圆形钱不仅在中华的广阔大地上辉煌活动两千多年,还在日本、朝鲜、越南、泰国、印尼诸国,引起不断仿制的热潮。根本原因在哪里?这是方孔圆形钱的定型具备特有的魅力,即它体现的观念符合大众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世上没有发现比它更理想的币制模式。真可谓源远流长。
三、案例分析
1.方孔圆形钱体现了提高效率的观念。古代铸造铜钱一般采用泥模浇
2.方孔圆形钱具有“天人合一”观念,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宇宙观。《史记》称:“圆方者,天地之形,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在古人眼里,铜钱的外圆内方,正好符合“天圆地方,其国乃昌”和皇权神授的真谛。他们相信“盖天说”,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日月星辰附挂在天穹上,天是地上的盖子。还有人说:外圆代表天命,内方象征皇权。统治的地区称为“九州方圆”,意即普天之下,可以流通。秦始皇的宰相并称为“季父”的吕不韦,组织编写的《吕氏春秋·圜道篇》,解释“天圆地方”时说:“何以说天道圆也?精气一下一上,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 《吕氏春秋·圜道篇》还对天圆地方与帝王关系进行了阐述:“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还说:“大圆在上,大距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吕不韦在这里明确地劝告秦始皇这类人:只要按照天圆地方学说办事,便可“为民父母”。秦始皇是一个“君权神授”集权欲望强烈的人,方孔圆形钱的观念正符合他统治整个中国和长治久安的愿望,他需要神授给他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作为势力范围,需要符合“天人合一”、“君权神授”观念。人们为方孔圆形钱这种象征性模拟感到满足。
3.方孔与圆形具有美学价值的观念。方孔圆形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
4.方孔圆形钱体现了阴阳五行的观念。“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即是讲遵循的“道”有阴阳的差异。又有《庄子·说剑》载:“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这种阴阳五行观念的运用,是“天圆地方”思想的继续,也受“天命”思想的制约。
5.方孔圆形钱体现了整体配套观念。古人对于茫茫宇宙、无边际的天穹不太理解,把日、月、云、雷当作“天意”的一部分。认为钱币上“天圆地方”既然象征天地,就得有象征性的云、雷、日、月在钱体上与之配合成套。反映自然,顺理成章。《史记·天官书》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这种摹仿虚拟天地日月配套的指导思想,早在战国时期的钱币上面就有体现。如“良金一朱”等钱币上的云纹、云雷纹,就是这种思想的见证。唐宋时期盛行的日纹、月纹,也来源于天地与日月需要配套的思想观念。
6.方孔圆形钱也体现了讲求实用、实惠的观念。铜钱为圆形的好处之一,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的钱币比较起来,不易刺破衣服和损坏运输工具。钱币中间有个方孔,初看起来像件小事,它却可使每枚铜钱节省铜料四分之一,同时节省费用开支。在铜料来源缺少的古代来说,省料显得更加重要。钱币中间有个穿孔,可从钱眼中用绳串在一起,形成一串又一串,既便于计数,也便于运输携拿。圆钱还能减少磨损,便于人们携带授受。各种圆形钱有两字刻在钱上,分列孔的两边,方孔形式便于字的定位。秦始皇在继承使用方孔圆形铜钱时,可能已考虑到上述的实用、实惠等方面。
总之,小小的方寸之物——方孔圆形铜钱,具有如此深邃的文化内涵,实在是令我们炎黄子孙由衷地感到自豪。 (刘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