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货币供给
第一部分 练习题
一、解释名词
1 、狭义货币量
2 、广义货币量
3 、准货币
4 、名义货币供给
5 、实际货币供给
6 、公开市场操作
7 、贴现政策
8 、法定准备率
9 、通货比
10
、货币供给外生变量论
11 、货币供给内生变量论
二、填空
1 、 M1 是指 与
这两者之和,在我国称之为 。
2 、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都以 的大小作为标准。
3 、 是指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
4 、 是指剔除物价影响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5 、在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的调控所构成:对
的调控和对 的调控。
6 、货币当局通常运用众所周知的 、
和 三大工具来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7 、当货币当局从银行、公司或个人购人债券时,会造成 的增加。
8 、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 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
的政策。
9 、通货比的比率与 是负相关关系。
10
、从财政发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来看,如果公众用储蓄或定期存款购买国债,则意味着 M2 中的
减少。
三、判断
1 、只要恰当地解决了现金供给问题,整个货币流通的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2 、仅以当年现金增量的多少来度量货币供给松紧程度就容易导致错误的判断。
3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当局完全可以对货币乘数进行直接调控。
4 、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债券的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直接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减。
5 、货币当局的贴现政策对短期市场利率常起导向作用。
6 、公开市场业务,对于货币当局来说,易于较灵活地运用。
7 、法定准备金政策主要是通过利率机制间接地起作用,作用温和。
8 、信贷资金占用时间延长,在相同的产出水准下会相对增加对贷款的需求并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
9 、商业银行保存超额准备的行为,不论起于何种动机,均意味着对准备存款比例 (R/D) 的制约。
10 、成本收益动机是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动机。
11 、在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中,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增长通常都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
12 、不涉及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财政赤字弥补方式,不会引起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动。
四、不定项选择
1 、在我国,狭义货币是指:
A 、 M0 B 、 M1
C 、 M2 D 、储蓄存款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的货币统计口径为:
A 、通货 B 、货币
C 、活期存款 D 、准货币
3 、目前我国的广义货币量包括:
A 、 M1 B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C 、定期存款 D 、储蓄存款
4 、广义货币供给量一定,当 M1/M2 的值趋于减小,则表明:
A 、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准货币比重上升
B 、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减弱
C 、狭义货币供给量的比重下降
D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5 、观察“货币供给流动性”可判断经济发展态势。 M1/M2
的值趋大,可能表明:
A 、经济趋热 B 、经济趋冷
C 、消费信心增强 D 、投资信心减弱
6 、货币当局可以调控基础货币的工具是:
A 、法定准备率 B
、贴现政策
C 、通货比率 D 、公开市场业务
7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优点有:
A 、能够主动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
B 、可进行经常性的操作
C 、吞吐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
D 、可进行连续性的操作
8 、公开市场操作要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其前提条件是:
A 、可用以操作的证券要达到必需的规模
B 、可用以操作的证券种类必须齐全
C 、金融市”匦攵啪痘形
D 、金融市”匦胧侨缘
9 、对居民持币行为,从而对通货比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A 、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变动
B 、财富效应
C 、预期报酬率变动的效应
D 、非法经济活动的规模
10
、表征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影响的特点的,是它们对资本,从而对贷款的需求。一般说来,这主要来自:
A 、企业经营的扩大或收缩
B 、国家财政赤字的增减
C 、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升降
D 、企业经营效益的高低
11 、一般情况下,存款货币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靠以下行为:
A 、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
B 、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C 、调节内部组织结构
D 、调节对外经营策略
12 、在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不外是:
A 、增加税收 B 、减少税收
C 、增发政府债券 D 、变动基础货币
13 、在我国近年的讨论中,列举的属于国家财政的或有债务大体涉及:
A 、表现为国有银行不良债权而应由财政弥补的国有经济的亏损累积
B 、未列入财政收支的公共部门的债务
C 、社会保障基金的欠账
D 、农村信用社的亏损累积“挂账”
14 、一般而言,货币供给方程中的高能货币 H 决定于:
A 、居民的行为 B 、企业的行为
C 、货币当局的行为 D 、商业银行的行为
15 、一般而言,货币供给方程中的存款与准备比率 D/R 决定于:
A 、中央银行的行为 B 、商业银行的行为
C 、企业的行为 D 、居民的行为
16 、一般而言,货币供给方程中的存款与通货比率 D/C 决定于:
A 、居民的行为 B 、企业的行为
C 、商业银行的行为 D 、中央银行的行为
五、问答
1 、为什么不能将现金发行等同于货币供给 ?
2 、简述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
3
、如何理解货币供给的“流动性”概念及其意义 ?
4 、如何看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所在 ?
5 、试述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传统三大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6 、影响居民持币行为,进而影响通货比的因素何在 ?
7 、阐明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8 、试析存款货币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9 、试析财政赤字的弥补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0 、如何理解发债是财政收支作用于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 ?
11 、何谓货币的内生性、外生性 ? 其政策含义何在 ?
第二部分 参考答案
一、解释名词
1 、狭义货币量:是指 M1 层次货币量,即通货 ( 现金 )
与活期存款这两者之和,在我国称之为狭义货币量。目前在我国记作:M1=M0+ 活期存款
2 、广义货币量:是指 M2
层次货币量,即狭义货币量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准货币之和,在我国称之为广义货币量。目前在我国记作:
M2=M1+ 定期存款 + 储蓄存款 + 其他存款 +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3 、准货币:相当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与外币存款等之和,即包括除 M1 之外可以称之为货币的各种形态。也可记作: M2-M1
。
4 、名义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可将名义货币供给记作 Ms
。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例如讲某年度、某季度货币量增长多少、增长率多高等,都是该时期货币供给的名义增加量以及与基期存量的比较。
5 、实际货币供给:是指剔除物价影响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实际货币供给可记作 Ms/P 。
6
、公开市场操作:是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工具。即通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行为。购人证券则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出售证券则缩减了基础货币。
7
、贴现政策:是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但现在已是扩及对商业银行各种信用支持的利率。
8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工具。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将其存款的一定比例作为准备金向中央银行缴存,该比率即法定存款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率来影响商业银行放款能力与货币乘数的大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减。
9 、通货比:也称通货存款比,即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通常以符号 C/D
表示。该比率的高低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通货比的比率与货币供给量是负相关关系。
10
、货币供给外生变量论:是指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其政策含义在于:如果肯定地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无异于说,货币当局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进程。
11
、货币供给内生变量论: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的操作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其政策含义在于: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鄢就等于说,货币供给总是要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自然,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以货币供给变动为操作指标的调节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填空
1 、通货 支票存款 狭义货币
2 、流动性
3 、名义货币供给
4 、实际货币供给
5 、基础货币 乘数
6 、公开市场业务 贴现政策 法定准备率
7 、基础货币
8 、再贴现率 基础货币量
9 、货币供给量
10 、准货币
三、判断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四、不定项选择
1 、 B 2 、 ABD 3 、 ABCD 4 、 ABCD 5 、 AC
6 、 BD 7 、 ABCD 8 、 ABD 9 、 BCD 10 、 AD
11 、 AB 12 、 ACD 13 、 ABC 14 、 C 15 、 B 16 、 AB
五、问答
1 、为什么不能将现金发行等同于货币供给 ?
答: (1)
现金发行不等于货币供给,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在中国,多少年来,决策部门和经济理论界的许多人却一直将现金发行视同货币供给。就是在理论认识和经济管理实践已经基本统一的今天,在政策文件上,“货币发行”这个术语中的“货币”,指的依然是现金。至于在相当多的官员和民意代表中,这样的传统观念仍然起作用。谈到货币流通状况,听到的问话常常是“票子的发行能否控制得住”,等等。似乎只要恰当地解决了现金供给问题,整个货币流通的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2)
不准确的货币供给观念与经济形势判断中货币界定的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从而可能导致不恰当的货币政策选择。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包括我国今天的经济,对比货币供给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是用以判断经济发展正常与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如果采用现金,即货币供给的一部分,去同经济总体的增长对比分析,是难以得出比较可信的结论来的。
(3)
此外,过分看重现金指标,过分强调对现金的管理以实现现金目标,常常会引发扭曲的微观经济行为:银行过分控制现金的投放,可能人为地造成现金的短缺;企业超出自己的需要囤积现金,以致出现现金管得越严,现金使用得越多的现象,等等。
2 、简述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
答: (1)
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流动性程度较高,即在流通中周转较便利,相应地,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即周转不方便,相应地,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弱。显然,这个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2)
便于进行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货币政策的操作,是对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要求。比方说,货币当局在讨论控制货币供应指标时,既要明确到底控制哪一层次的货币以及这个层次的货币与其他层次的界限何在,同时还要回答,实际可能控制到何等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货币政策的制定,制定了也难以贯彻。
3 、如何理解货币供给的“流动性”概念及其意义 ?
答: (1) 对于货币供给的流动效率,可以用货币流通速度 ( 次数 )
的概念表示。但这里所讲的货币供给的“流动性”,是指结合当今对货币供给有关
M 系列的一个概念——一个较为具体的指标,即 M1/M2
。
需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流动性”,与经常用来作为货币代用语的“流动性”概念,内涵不等同,不可混淆。
(2)Ml/M2 表明狭义货币供给相对于广义货币供给的比重。当 M1/M2
的值趋于增大,表明代表现实流通的也即现实将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在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比重上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反之,当
M1/M2 的值趋于减小,则表明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准货币比重上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减弱,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3)
对流动性的观察,可以有多方面的目的。当然,直接的是判明同一数量的货币供给,由于其流动效率差别,有可能满足于不同规模经济周转的区间。进一步,则可作为判断经济发展态势的指标之一:
M1/M2
的值趋大,可能表明人们的消费信心增强,投资信心增强,经济趋热;反之,则可能表明人们的消费信心和投资信心减弱,经济趋冷,等等。
4 、如何看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所在 ?
答: (1)
金融创新的影响。货币当局对不同口径货币的监测和控制,会促使各类金融机构相应地做出反应。银行的金融创新就是典型的例子。比如,定期存款到期前不便于流动,于是创造易于变现的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定期存款不能开支票,于是创造了自动转账制度;储蓄存款不能开支票,于是创造了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账户,等等。这些都使得流动性加强了,并大大突破了原有货币层次的界限。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区分货币与非货币也就越来越困难,以致各国货币统计口径过一段时期就不得不进行调整。
(2)
在中国,由于金融管理比较严格,金融工具不仅种类少而且也较少变动,从而各层次货币供给间的界限也比较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似乎更便于中央银行的监测和调控。但随着金融事业的发展,这样的状况是不会一直维持下去的。
5 、试述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传统三大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答:货币当局通常运用众所周知的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并进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1) 公开市场操作。
这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债券可以增加或减少流通中现金或银行的准备金,使基础货币或增或减。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可随之增加;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亦随之减少。不过,是增减通货,还是增减准备金,还是两者在增减过程中的比例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乘数效应,从而货币供给量增减的规模也有所不同。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 1) 使中央银行能够主动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作用于货币供应量。 2)
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3)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像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 4)
由于吞吐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有可能用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会产生震动性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要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其前提条件是:金融市”匦胧侨缘模捎靡圆僮鞯闹と掷啾匦肫肴⒋锏奖匦璧墓婺!
(2) 贴现政策。
这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现在已是扩及对商业银行各种信用支持的利率。
利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机制是:利率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随之提高,它们会相应地减少贷款数量;利率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降低,则会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但是这一政策并不能保证实现引导市场走向的政策意向:如果同时存在更强劲的制约因素,如过高的利润预期或对经营前景毫无信心,这时利率的调节作用则是极为有限的。
这一政策的作用也许更体现为告示效应。如利率升高,意味着国家判断市场过热,有紧缩意向;反之,则意味着有扩张意向。这对短期市场利率常起导向作用。
(3) 法定准备率。
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当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降低法定准备率,则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
当前,在三种调控工具中较为常用的是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
6 、影响居民持币行为,进而影响通货比的因素何在 ?
答:一般,影响居民持币行为,从而影响通货比的因素主要有四方面:
(1)
财富效应。当一个人的收入或财富大量增加时,通常,他持有现金的增长速度会相对降低;反之亦然。这说明,一般情况下,通货比率与财富和收入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2)
预期报酬率变动的效应。居民持有的现金,其报酬率为零;储蓄存款有利息收益,报酬率大于零。假若只存在现金和储蓄存款两种金融资产,显然,储蓄存款利率变动与通货比率负相关。实际上在现金和储蓄存款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资产,如国库券、企业证券等。那么,其他资产价格或收益率的变动就会迂回地影响通货比率。例如,证券或债券的收益率提高了,如果人们的现金持有量不变,而储蓄存款由于相对收益水平下降而减少,那么通货比率就会相对提高。
(3) 假若出现了银行信用不稳定的苗头,居民就会大量提取存款,通货比会因而增大。
(4) 非法经济活动,为了逃避法律监督,倾向于用现金进行交易。所以,非法经济活动的规模与通货比正相关。
在经济生活中,有的因素作用较大,有的较小;有的暂时较大,有的暂时较小。上面没有列出的因素,如对物价变动的预期,在我们这里,对持有现金的影响就曾比较突出。
7 、阐明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答:表征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影响的特点的,是它们对资本的需求,从而对贷款的需求。一般说来,这主要来自两方面:
(1)
经营的扩大或收缩。经营扩大要求补充资本,补充资本的投入一般要求从补充货币资本开始。如果企业对货币资本的投入靠的是自身的积累,这不需要补充贷款;反之,则需要追加贷款。追加贷款,就不能不影响货币供给。至于企业是否要扩大经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是取决于对经济形势发展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等等。
假设缺乏经营积极性成为某一时期企业行为的普遍特点,那时,再低的利息率也往往不能刺激对贷款的需求,货币供给也就缺乏扩大的基础。
(2)
经营效益的高低。一般说来,不管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还是整个经济比例、结构有问题,都会造成资金周转率降低。信贷资金占用时间延长,在相同的产出水准下会相对增加对贷款的需求并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反之,则会减小对于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压力。经营效益不好,以致出现亏损,企业不得不采取减缩经营乃至破产清理行为,那就会勾销一部分贷款,从而相应收缩一部分货币供给。如果企业仍然亏损经营,并继续要求得到贷款支持,其结果则是货币供给不得不被迫增加。
8 、试析存款货币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答:一般情况下,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靠两种行为:一是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二是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1)
银行的准备金是基础货币,其中超过中央银行法定准备率规定的金额,是银行还没有依据它发放贷款的部分,因而没有存款货币的创造。在准备金总额不变时,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多,存款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小,相应地,货币供应量也越小;反之,乘数会变大,货币供给也相应增加。
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是没有利息的,而一笔资金用于贷款或证券投资则能获得收入。所以,保有超额准备金则等于放弃收入,这就是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从这一点出发,商业银行总是力求把超额准备金压低到最小限度。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银行通常把超额准备金保持在
1
个百分点之下。我国准备存款不只有利息,而且在很长期间利率相当高,从而存款货币银行就有可能选择保持大量的超额准备金。这属于成本收益动机。
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如果出现存款大量流出的现象,若无超额准备金,就得采取诸如出售证券、催收贷款、向中央银行借款等行动,这会增大成本或减少收益;如果存款流出规模过大又无法采取措施补充资金,还可能面临倒闭的威胁。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在出现存款流出苗头时,银行则必须采取增加超额准备金的行为。这属于风险规避动机。
保存超额准备的行为,不论起于何种动机,均意味着对准备存款比例,进而对货币供给的制约。
(2)
在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准备金存款,也即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能支持更多地创造存款货币。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业银行增加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应量。
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动机也是成本收益动机,而决定成本和收益的因素则主要是市场利息率和中央银行贷款的贴现率。显然,市场利率的高低,正相关地影响从银行借款的多少;而中央银行贴现率的高低,对于商业银行借款数量的多少,则是负相关的。
9
、试析财政赤字的弥补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答:一般,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不外有三种:增加税收、增发政府债券和变动基础货币。它们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分析如下:
(1)
增税,通常属于紧缩措施。但从短期效应来说,它并不会直接缩减货币供给,因为,从个人、公司征收到财政手中的货币,在弥补赤字的情况下是必然要支出的。用于购买,货币又流到公司、企业;用于转移性支出,如用于福利开支,则转移到个人。货币供给总量不变。其所以被视为紧缩性措施,是因为它会降低新投资的积极性,降低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可能成为控制货币供给增长的因素。当然,如果增加课税所得收入的货币不再投出,那直接就会压缩货币供给量。
(2)
用发行债券的方式来弥补预算赤字。这些债券的购买者如果是公众或商业银行,并不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因为政府用债券取得货币后,流通中的货币虽以同等数额减少,但当政府将出售债券获得的货币再用于购买支付时,这些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又会回到流通之中。
不过,对于公众 ( 包括个人和企业 ) 的购买还要区别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用现钞和活期存款购买,意味着 M1
的相应缩减。财政用以再支出,不论用于机关、企业还是个人,通常会形成 M1 的供应。这就是说,具体到 M1
,其供给规模是不变的。另一种情况是用储蓄或定期存款购买,这意味着 M2 中准货币的减少。所以,当财政支出形成 M1 时,虽然按
M2
计的货币供给总规模不变,但 M1 的规模却增大了。这对经济生活中的市场均衡,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3)
弥补赤字,往往是通过增加基础货币的方式实现的。通常的情况是:财政部发行债券,中央银行直接收购。财政部用出售债券的收入支付商品、服务或其他支出。公司、企业、个人收入货币存入银行,银行则相应地增加了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同样的结果,也可能走的是较迂回的过程。债券出售给公司、个人或商业银行,从而造成银行准备金的减少,但这些债券或抵押或出售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购买债券的支出又会补足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而财政把出售债券的收入再支出,则仍然成为准备金增加的因素。
如果国库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结果相同。
准备金的增加是基础货币的增加,它会产生倍数效应。因此能产生明显的增加货币供给的功能。
10 、如何理解发债是财政收支作用于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 ?
答:不涉及赤字弥补的各项财政收支活动,它们本身并不会引起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动。例如财政征收各项税收,实际上是把货币资金从企业和个人转移到财政,然后又通过财政支出转移到企业和个人,货币供给总量并不发生变化。
不涉及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财政赤字弥补方式,也不会引起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动。如上所述,如果弥补财政赤字是靠向社会公众借款,也只是通过财政的“手”从社会公众那里拿来一部分收入,再通过财政支出放回到社会,货币供给总量不变。
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式就是发行国债。国债发行虽然并不全部直接卖给中央银行 ( 或通过商业银行间接转到中央银行
)
,但却是现代社会财政收支作用于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各国中央银行往往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来吞吐货币,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如果国债的一部分直接由中央银行承购,那就等于财政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这立即使基础货币增加,其他条件不变,货币供给增加。
所以,在剖析国债发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时,考察它对基础货币增减变化的影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当然,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国债发行对货币供给结构的影响,主要是活动力强的那部分货币在整个货币供给中所占比重的增减变化。
11 、何谓货币的内生性、外生性 ? 其政策含义何在 ?
答:经济学家们通常用“货币供给究竟是外生变量 ( 即外生性 ) 还是内生变量 ( 即内生性
)
”这样的命题来判断货币当局与货币供给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是典型的计量经济学语言。如果说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其含义是: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如果说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就是说,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的操作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等于说,货币供给总是要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自然,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以货币供给变动为操作指标的调节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肯定地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无异于说,货币当局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