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言
(2009-09-06 17:50:29)
标签:
杂谈 |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
第1章
判断题
1、(√)如果社会不存在稀缺性,也就不会产生经济学。
2、(√)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
3、(×)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4、(×)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产量是既然定的,永远无法增加。
5、(×)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
6、(√)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7、(√)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畴示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要。
8、(×)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9、(√)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0、(×)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
1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12、(√)经济学按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13、(×)实证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14、(×)“物价高一些好还是低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
15、(√)规范经济学的结论以研究者的阶级地位和社会伦理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论。
填空题
1、指相对于人们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经济学上叫做 稀缺性。
2、生产可能线又称生产转换线,它是一条表明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社会可能达到的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组合的曲线。
3、选择包括 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这样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4、当今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济经济体制基本有两种,一种是
5、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
资源配置 ,中心理论是
6、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条件有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完全信息。
7、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 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是
8、宏观经济学是以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和政府应该和可以调节经济为假设条件的。
9、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首先表现在怎样对待价值判断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和排斥一切价值判断,规范经济学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
10、实证经济学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11、一个完整的理论由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四个部分组成。
12、经济理论有四种表述方法:叙述法、列表法、图形法、模型法。
选择题 _1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 B )
2、生产可能线以内的任何一点表示:( B )
A.
一种生产品最适度的产出水平
3、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B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4、生产可能线以内的任何一点表示:( B
A、可以利用的资源稀缺
5、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 ( A
6、宏观经济学中心理论是: ( D
7、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是 ( A
8、在理论的形成中假设:( A
A、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就是毫无意义的。
选择题 _2
1.经济学中,“一方是无限的需要,一方是有限的商品”,这句话的含义是(D )
A.人类的本性是自由的,不愿与他人分享
B.政府应当对产出进行再分配
C.目前的生产方式是无效率的
D.不存在简单的办法以解决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表示
A.通货膨胀
B.失业或者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及技术水平降低
D.社会使用既定的生产资源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组合
3.以市场机制为主要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中,( C
A.需求
4.学校里一块新停车场的机会成本是 ( B )
A.由此引发的所有费用
B.由用于其他用途产生的最大价值决定
C.由用于建造停车场的机器设备的折旧大小决定
D.由在停车场停车所需的费用来决定
5.从根本上讲,经济学与( C
A. 货币
基本概念
1、稀缺性
2、生产可能性边界
3、选择 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包括这样三个相关的问题: 1.生产什么(what)物品与生产多少。2.如何(how)生产,即采用什么生产方法。3.为谁生产。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4、资源配置
5、资源利用
6、价值判断
7、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8、存量和流量
9、假设和假说
10、经济模型
重点难点
1.什么是稀缺性?如何理解稀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所以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是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有限性。
但是,这种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绝对的。这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2.什么是生产可能性边界?
为了使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经济学提出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个概念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
所谓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是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一个国家之最大可能的资本财货与消费品之生产的各种可能性组合。经济学通过在一个座标图的一条曲线来表示这各种可能的组合。这条曲线就叫生产可能性曲线。这条曲线线表明,多生产一单位资本财货要放弃多少消费品,或者相反,多生产一单位消费品要放弃多少资本财货,因此,又称为生产转换线。
3.什么是选择?它包括那些内容?
由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多种可能性组合中,究竟该选择哪一种,即一个国家关于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这两大部类的生产组合,到底选择哪一点?这就有个选择问题。
所谓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所谓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它包括这样三个相关的问题:
因为生产资源是稀缺的。目的与达到目的手段之间的矛盾迫使人们必需在各种需要之间权衡比较,有所取舍。同时还必须决定每种产品的产量应各为若干?
2.如何生产,即采用什么生产方法。
每种生产要素一般有多种用途,而任一种产品一般也可采用多种生产方法。例如,同一种产品,既可采用多用劳动少用资本的方法,也可采用多用资本少用劳动的生产方法。这里有一个生产效率的问题,即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能够最有效率地被使用的问题。
3.被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即经济学所说的收入分配问题。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总是生活于组成一定社会形式的人群之中,所以生产总是社会生产。就是说,社会的人作为劳动的主体,在有目的地作用于劳动的客体——自然物质时,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进行劳动的。所以经济分析必然包括生产出来的产品归谁享用以及享用多少的问题。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也就是人类社会所必须 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4.稀缺性同经济学的关系如何?怎样理解经济学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经济学是为解决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因此,经济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许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解决资源的稀缺性问题,人类社会还必须解决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人类社会往往面临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种情况就是产量没有达到生产可能线。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给定技术条件下一个社会可能实现的最大产量,或称潜在的国民收入。而且,人类社会为了发展,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生产可能线的水平,而要创造条件,达到资本财货与消费品的更大组合。为什么有时社会生产的资本财货和消费品的组合达不到生产可能线,如何使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可能性超出原生产可能线?这是一个由稀缺性引起的另一个问题:资源利用。所谓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可见,稀缺性不仅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而且还引起了资源利用问题。正因为如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把经济学定义为“关于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5.稀缺性同经济制度的关系如何?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经济制度基本有哪两种?
尽管各种社会都存在稀缺性,但解决稀缺性的方法并不同。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即通过市场上价格的调节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依靠价格的调节与刺激来实现。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即通过中央计划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依靠计划来实现。当然,在现实中,许多国家的经济制度都是市场与计划不同程度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是一半对一半,总是以一种经济制度为主,以另一种为辅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市场经济从总体上看比计划经济效率高。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既然稀缺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具体的经济制度,所以经济学的定义就应该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西方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
6.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现代西方经济学把经济学原理或经济理论,即有关经济问题的知识体系的全部内容,区分为两大组成部分或两大分支学科: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和分析方法上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1)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上述各个方面存在着区别。但它们作为一门科学的一套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它们是整体与整体由以构成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两者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就是说,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其理论基础。
7.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首先表现在怎样对待“价值判断”?所谓价值判断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和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规范经济学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是以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实证经济学企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因此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经济学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是以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因此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经济学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因此实证经济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得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规范经济学则没有客观性,它所得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处于不同阶级地位,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好坏会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谁是谁非没有什么绝对标准,从而也就无法进行检验。
8. 实证分析方法中的假设与理论关系如何?
假设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在理论的形成中假设非常重要,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就是毫无意义的。例如需求定理是在假设消费者的收入、嗜好、人口量、社会风尚等的前提下来分析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消费者收入、嗜好、人口量、社会风尚等不变就是需求定理的假设。离开这些假设,需求定理所说明的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的真理就没有意义。在形成理论时,所假设的某些条件往往不现实,但没有这些假设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9.什么是变量?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存量与流量?
变量是一些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在经济分析中常用的变量有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存量与流量。
内生变量是“一种理论内所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一种理论内影响其他变量,但本身由该理论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内生变量又称因变量,外生变量又称自变量。
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其数值大小与时间维度无关。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的数值。其数值大小与时间维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