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middle/3e5bd6b9x931d53c89c60&690
湖北京山——姑嫂桥
http://s12/middle/3e5bd6b9x931d5c32258b&690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绿林镇——姑嫂桥山门
难忘姑嫂桥
在湖北境内,姑嫂桥并没有多大的名气,要晓得,只怕除了京山本地人,其他人也未必晓得的。唯有这名字倒令人神往一些,姑嫂本是不易相处的关系,如今却为桥名,看来是有其感天动地的色彩了。
盛夏里,我们一行人报团去京山鸳鸯溪漂流。旅行社的小姐半讨好地说,你们这次漂流值得呢,我们另外特别赠送一个姑嫂桥的景点,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基于此,我们也不太当回事,赠送的景点多半是个幌子,凑个数填充时间罢了。这姑嫂桥是名不经传的桥,要去就去吧,一路上总还要一天的耽搁,且看看到底是怎么样的一座桥。
从武汉到京山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一门心思想着下午的漂流,那蜿蜒十几里路的鸳鸯溪的青山碧水,让人心情无刻不荡漾着春潮。至于说桥,这天下之大,名桥众多,河北有赵州桥,泉州有洛阳桥,潮州有广济桥,北京有卢沟桥,苏州有吴门桥,那些桥要么造型宏伟,雕刻精巧,要么设计美观,别具一格,而我们要去的姑嫂桥,闻名我就料定她是极其普通的桥,朴素得如同生活中的阿姑阿嫂。
上午十一点钟的光景,旅行车便穿过了三阳镇,到达京山大洪山脉的绿林镇境内。这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层峦叠嶂,到处绿树浓荫地,望也望不到头。溪壑交错,从大洪山的各个筋脉里流将出来,深浅不一地,有的奔腾咆哮,有的低声微吟,绿洌洌的水来蔚蓝色的天,让人看见了便觉得这里原始和舒坦。山路两旁的野板栗结满了刺球,面目狰狞地簇拥着欢迎山外的游客。带沙土的坡地上,都是一片片的西瓜,每根藤蔓上缠绕着那么一两个,有的村民就在地边的茅棚下收瓜,汗水淌着抒写不尽的喜悦。没有很开阔的平地,村居便零零散散地,东一家,西一家,大多数还是砖墙土坯的瓦屋,有牛羊结伴,有鸡犬相闻,山中岁月自悠闲,一样地令人喜欢和钦羡。如果不是近年来开发旅游资源,这里上市赶集只怕也要翻山越岭,一切要靠肩挑手拿,与东晋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家没有什么区别,人们也不知有秦汉,无论魏晋了。怪不得西汉末年王匡、王凤的绿林军就驻扎在这里,据说这大洪山还有那时的兵寨城堡,以及藏兵的山洞,到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自然是天赐的革命根据地。
进了山,果然在一个不太起眼的山路转角处,看到了一个用楠竹筑起的围幕,围幕上挂着一个硬木枣色绿字的匾额——姑嫂桥。眼帘穿越古朴的竹门,还有一块天然的巨石矗立在山根,这里大概便是姑嫂桥的门户,因此也有书法家在上面勒石涂丹,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格外惹眼。我正准备用疑惑的眼睛询问桥在哪里,导游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指着山顶流下的水帘说,桥在上面,你们拾级而上走一百多米就会看到的。沿山垒砌的石阶弯弯扭扭,走上几步就是一个旋回,类似于木匠用的秋尺,径沿着用钢筋铸造的栏杆,从山脚蜿蜒到山顶,如同蠕动的蚯蚓一节节的躬着腰。山泉从三步岭的脊背上淌下来,淙淙地流着汇聚在谷底的石窠,水澄澈而清凉,探过脸来就会滋生一阵阵的寒意,用手捧一捧放在嘴里,凉悠悠地大快人心。沟壑里的石头横七竖八地躺着,大小不一,奇形怪状,没有鬼斧神工的雕琢,更显得逼真而自然。石头与石头之间透出古怪的缝隙,有的宽阔藏匿得下一个小孩,有的细若米线只插得进一根银针,深深浅浅地,泉水滴嗒着,树荫映衬着,用手一摸,顿时感觉得通体的沁凉,乘凉避暑好极了。听当地的导游说,姑嫂桥下的沟壑传说是杨腊红将军控管地穴得到了穿山甲,由穿山甲穿出来的。仔细看时,也的确象是那么回事,传说终归是传说,穿山甲却是有的,这么奇妙的景观颇不象人为,大概也只有自然界的东西能够解释这一切了。
“千年古道尘未消,伫立峭壁忆前朝。天公不与行人便。难得姑嫂造二桥。”还没看到桥,就先看到了古代前贤题写的诗句,凝重庄严的隶体字,也已经让人摩刻于险峻的石壁。虽然是大晴天,自上而下的水珠一直在流,我们顺着山谷往顶峰爬,谷中沟壑相连,溪涧复生,逼仄得仅露一线光亮的路,除了刚好容下一个人影,连一只蚂蚁也休想挤过,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造化。为了方便游人,溪壑相连的地方都被铺上了厚实的木板,有钢筋穿凿的栏杆,可以两边扶着,即使是下雨天也不至于滑倒。忽左忽右地总有十几个曲折,才从姑嫂桥的峪底走上去,一出峪底就不感到清凉了,太阳正烈火般地灼浇过来,唯有这峪中的水帘洞是幽清的,是沁寒的,是不用花钱就可以避暑的理想之所。
终于看到桥了,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桥就在山腰处,架在两山之间,一色的岩石和古砖打就了桥的底子,从石基上拱成一个半月。桥拱上填筑石子和黄土,一丈多长,一米多宽,再砌上简陋的护栏,就可以供路人和牛车行驶。砖石缝里,杂草探出头角,边沿上的青苔成了褐黑色,平面让光阴磨成了镜子,可以见证着经历过的风雨,以及那些遥远的年代。尽管后来也有人修葺,却没有使用丝毫的钢筋水泥,一天天走来,浸蚀风尘,浑身斑驳,她还是原汁原味,躺在那里不陡生半句怨言。顺着山腰再往上爬,不多远,又看到一座石拱桥,与前面无异,正好一姑一嫂,让人萌发了几许的想象。我们来的时候接近正午,千丝万缕的阳光从林外穿射过来,映照得流泉眩目,木叶生辉。这里是大洪山的深山老林,茂密的林木滋生着自然的雾蔼,无论天晴天变,总有那拂拭不尽的迷蒙,不是仙境总似如离仙境不甚远了,正应了张长缨先生的那句诗“烟云浮双桥,紫光耀其间”。游人来客漫步在桥畔林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身心俱远离尘世污淖,无论秦汉魏晋,只怕当前世下也不必记得真切。
桥上没有镌刻名字,不多远处却有碑文,在这海拔三百多米的三步岭上,就有清朝嘉庆年间留下的《重修路桥记》。碑文言:“三步岭为大洪山以下之寨关,会花山、太阳山纵结于东,村落繁衍,地广人稠。而岭当其冲,实乃南北行人之要道也。”可见这里也曾人来人往,有过一段热闹与繁华,岭壑相阻,没有石桥总是无奈的,攀溪涉险毕竟是居人不情愿的事。据说在久远的前朝,这里大路通天,山势险要,而过去的三步岭上仅搭有一道木桥,木筒滚圆,滑而不平,两旁又没有栏杆扶手。晴天易行,雨天就难走了,晚间逾越,更显得艰险些。桥下沟壑,如临深渊,胆气小的人莫说夜里,就是白天晴天也不敢登程举步。
既然传下了桥名,盘头溯底,自然就有其根源。大约到了明清之季,三步岭上住着一户人家,父母早已谢世,哥哥新婚不久,妹妹尚在闺中待嫁。有一天,哥哥将姑嫂俩织的土布拿到集市上去变卖换用,因回家晚了,走在木桥上一脚没有踏稳而摔进深涧,到了家门口却再也进不了自己的家门。于是姑嫂强忍悲痛,二人同心,誓不再嫁,且广筹资金,日夜织布种田,历经千辛万苦,在乡邻们的帮助下,总算在三步岭上重新修起两座坚固的石桥来。桥通路大,来往的行人就更多了,为了行人的方便,姑嫂二人索性又在山头拱起茶棚,让行人喝茶解渴。这对姑嫂百年之后,当地人们为了纪念她们,不断地集资复修姑桥、嫂桥,虽然人们至今不知这姑嫂俩的姓氏,而姑嫂俩修桥、续水的壮举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间。我们今天能够看到这姑嫂桥,能够感受这姑嫂桥,不能不说是一种福分,这简陋粗糙的桥,比起那些玉石栏杆砌就的桥,当然谈不上宏伟壮观,但仅凭这一段传说,她就丝毫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座大桥的分量。这里的一砖一石也许是就地取材,工匠也许称不上能工巧匠,姑嫂俩也是一贫如洗的百姓,而最普通的人一旦有了不平凡的心,积土成丘,聚沫成河,日月持恒,就能够创造出了不起的奇迹。
下山时,我们是从山岭的另一边下来的,汉白玉雕刻的姑嫂石像就矗立在路旁。嫂子云鬟布裙,手里挽着一个篮子,姑子卷起衣袖,将一个竹篮高高地举过头顶,栩栩如生的面目没有一丝毫的愁苦,尽管在辛勤地劳作,却是一脸的乐观。没有随身带来檀香黄裱,我只得在岩边的水潭洗过手后,朝她们姑嫂一一作揖行礼,除了虔诚还有感动。她们虽不是佛主菩萨,不是神仙圣女,此刻却成了我心中的佛,何必要口诵佛号,何必要手敲木鱼,只点点滴滴亲身做来,便是人世间慈航普渡的圣贤,救苦救难的真主。
人要走,心还在山上,于是让朋友们帮我在姑嫂桥以及碑文石像边照了相,以后我随时翻翻相册,就可以轻易地看到姑嫂桥。不管别人记不记得,我的心空将特地与她留下一丝缝隙,可以陈列收藏,也可以记忆回味。那原来是一座简易平凡的桥,既渡人,也让人来渡。
(注:湖北红安——陈鸿波2010年10月21日写于江城武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