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是个难差事、苦差事(转)
(2011-04-10 10:27:46)
标签:
苦差事材料竹筒倒豆子文艺作品修饰语杂谈 |
分类: 妙语辑 |
写材料是个难差事、苦差事,出力未必讨好。
说它难,是因为它和写文艺作品不同,不能直抒胸臆,不能率性而为。除去那些行文技巧之外,还有三验证:第一难,难在猜准心思,就是猜领导会说什么。很多时候,写材料的人根本不用材料,用材料的人根本不写材料。这时候,写的人要去猜用的人的想法。本来,因为眼界、修养、经历等,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看来就是千差万别,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而领导又因为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心情,可能会联想到不同的东西,如何把材料写到他的心窝里去,把他想说的话写出来,这是最难的。去年新上任的市委书记到我们镇与班子成员见面,要介绍镇情。就这个镇情是该写最基本的情况还是写过往的工作,还是两者皆写,我和副书记还有过分歧。所以,再简单的事情因为人不同,也会复杂起来。第二难,难在找对风格,就是看领导会怎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和行文风格。有人喜欢华丽的词藻,要大量的修饰语;有人喜欢蕴含哲理,要分析的有深度;有人语速快,说话象竹筒倒豆子;有人说话慢,慢条斯理的,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文章或华丽,或深刻,要求我们选择的句式或长或短。但是,因为写出来的东西是要给领导用的,就必须是领导的风格。但这些他又不会明白的告诉你,你必须去揣摩。第三难,难在掌握分寸,分清场合。在对自己的下级讲话时,大可以天马行空,大谈特谈;在对自己的上级汇报时,既要谦虚谨慎,又不能过分溜须拍马;当然,在和自己的平级交流时那就又是一个样子。同一个场合,有没有上级在场,讲话的角度就得变,味道就得变。如果在这中间实现腾挪转换,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说它苦,是因为写东西这件事本身就是苦差事。应该说也有三苦:一苦在写。单位里的材料是随时都会要的,所以写的人也就处在随时待命状态。也许别人都睡了,都休周末了,写东西的人还必须挑灯夜战,连日奋战,去对着屏幕苦苦思索。鲁迅先生说写不出?时候不硬写。当然,自己也有情绪不佳,难以下笔的时候,但事情不等人,你必须写,就是逼着自己挤牙膏也得硬挤。那种苦闷的情形可想而知。二苦在改。写出来的东西如果不合领导的意,那就要改。如果领导高兴,还帮你指出问题所在,指导怎么改。如果领导兴致不高,只说要改,具体怎么改,那就全靠自己去想了。我最多的时候曾经改过十几遍,那几千字被我颠来倒去,自己也几乎搞到要发疯。万万没想到的是,最后用的却是第一稿。三苦在用。想要用心写好稿子,领导在上边念,自己就必须在下面听。要听材料的毛病,还要听领导补充了些什么。如果念得?风顺水,那当然是欣喜不已;如果领导念得佶屈聱牙,那自己在下边也是胆战心惊;如果逢到领导去市里汇报,这茬事儿不过去,心里就别想安宁。更为让人难过的是,自己觉得满意的“作品”,领导念不出那种味道来,也是让人苦闷的。写到这里,我就回想起坐在台下听稿时那种紧张的情形,真的是让人有些坐卧不宁。
说它难,是因为它和写文艺作品不同,不能直抒胸臆,不能率性而为。除去那些行文技巧之外,还有三验证:第一难,难在猜准心思,就是猜领导会说什么。很多时候,写材料的人根本不用材料,用材料的人根本不写材料。这时候,写的人要去猜用的人的想法。本来,因为眼界、修养、经历等,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看来就是千差万别,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而领导又因为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心情,可能会联想到不同的东西,如何把材料写到他的心窝里去,把他想说的话写出来,这是最难的。去年新上任的市委书记到我们镇与班子成员见面,要介绍镇情。就这个镇情是该写最基本的情况还是写过往的工作,还是两者皆写,我和副书记还有过分歧。所以,再简单的事情因为人不同,也会复杂起来。第二难,难在找对风格,就是看领导会怎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和行文风格。有人喜欢华丽的词藻,要大量的修饰语;有人喜欢蕴含哲理,要分析的有深度;有人语速快,说话象竹筒倒豆子;有人说话慢,慢条斯理的,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文章或华丽,或深刻,要求我们选择的句式或长或短。但是,因为写出来的东西是要给领导用的,就必须是领导的风格。但这些他又不会明白的告诉你,你必须去揣摩。第三难,难在掌握分寸,分清场合。在对自己的下级讲话时,大可以天马行空,大谈特谈;在对自己的上级汇报时,既要谦虚谨慎,又不能过分溜须拍马;当然,在和自己的平级交流时那就又是一个样子。同一个场合,有没有上级在场,讲话的角度就得变,味道就得变。如果在这中间实现腾挪转换,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说它苦,是因为写东西这件事本身就是苦差事。应该说也有三苦:一苦在写。单位里的材料是随时都会要的,所以写的人也就处在随时待命状态。也许别人都睡了,都休周末了,写东西的人还必须挑灯夜战,连日奋战,去对着屏幕苦苦思索。鲁迅先生说写不出?时候不硬写。当然,自己也有情绪不佳,难以下笔的时候,但事情不等人,你必须写,就是逼着自己挤牙膏也得硬挤。那种苦闷的情形可想而知。二苦在改。写出来的东西如果不合领导的意,那就要改。如果领导高兴,还帮你指出问题所在,指导怎么改。如果领导兴致不高,只说要改,具体怎么改,那就全靠自己去想了。我最多的时候曾经改过十几遍,那几千字被我颠来倒去,自己也几乎搞到要发疯。万万没想到的是,最后用的却是第一稿。三苦在用。想要用心写好稿子,领导在上边念,自己就必须在下面听。要听材料的毛病,还要听领导补充了些什么。如果念得?风顺水,那当然是欣喜不已;如果领导念得佶屈聱牙,那自己在下边也是胆战心惊;如果逢到领导去市里汇报,这茬事儿不过去,心里就别想安宁。更为让人难过的是,自己觉得满意的“作品”,领导念不出那种味道来,也是让人苦闷的。写到这里,我就回想起坐在台下听稿时那种紧张的情形,真的是让人有些坐卧不宁。
前一篇:肥皂泡泡儿的幸福
后一篇:[转载]在渝西青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