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化论(28)】《礼书》解读: 礼者,人道之极也

(2009-01-06 03:47:23)
标签:

本真世界论

化论

礼论

司马迁

史记

荀子

惠施

文化

分类: 本真世界论
 

 

        午后,有人醒了
               牛顿,麦哲伦,鲁迅


               蒙上面纱,来到台后
               吃蜜桃,嘴唇鲜红
               若欺天之雾,远了

        渗进窗内

                 ——《伟人》

 

《礼书第一》解读·续终

 

十四、情真意切是礼,最高级的礼要契入人心。

 

“凡礼始乎脱,成乎文,终乎税。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太一。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

 

这段话,有四重意思:
(1)讲了礼的起因和目标。 “凡礼始乎脱”,这句话的意思歧义较多。脱,司马贞解释是:“脱,犹疏略也。”后来很多解释都是依据这个解释来的,现在看来有些不妥。脱,古文意思为骨肉分离。《玉篇·肉部》:“脱,肉去骨。”后来,引申为脱离,即脱离以前形体而出新物质。并再次引申义有临摹、描绘。元朝王仲文《王祥卧冰》:“彩笔描画我娘形,相貌仪容脱似真。”因此,“礼始乎脱”的“脱”,应解释为“抽象出来”更加准确。即从现实事物表现上,抽象出来理来。这个意思不仅适用于这个地方,还适用于多数古籍。《庄子·天道》:“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矣。”郭象注释说:“脱,过去也。”这个解释同样值得商榷。庄子说的“脱”,同样是抽象出来的意思。
“凡礼始乎脱”,正确意思是:一切礼仪,都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本来规律。
“成乎文”,即写成人们可以执行的条文。有了条文,才能有礼仪的外在形式,包括流程、用具、人物、规格等。
“终乎税”,税字又产生了歧义。徐广解释说:“一作悦。”即,税通“说”,喜悦的意思。这个解释是可以说通的,礼仪的结果当然是让大家都欢喜,上上下下都心悦诚服。税,从古至今,意思都很统一,就是税务的意思。后来引申为以物赠人的意思。《古今韵会举要·霁韵》:“税,以物遗人曰税。”纳税,是财务上的转移,公民、企业纳税是义务,是自然的事,理所应当的事。在佛教中,可以理解为供养。而礼呢,不是物质上的交换,而是情理上的交换,交换的原则也应该是自然的,一方诚心给与,一方乐于接受,这样施礼才达到效果。这样解释“终乎税”,应更贴近原义。
施行礼仪,首先要心诚,还要考虑到对方能否接受。如果对方认为礼仪过重过繁,而造成心理负担,就不是“终乎税”了。只有终乎税,才能契入人心,达到施礼的初始目的。

 

(2)施礼的效果,也有三个层次:
a. 故至备,情文俱尽:意思是礼仪应用的最佳境地是,心至诚而没有保留,礼仪的环节至为合理而没有疏漏,这就是“情文俱尽”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b. 其次,情文代胜:代,二择一为代。胜,即胜出的意思。比最高境界次一级的施礼效果,就是或有真诚行礼之心,如见丧居哀、临祭必敬,而礼仪环节、程序、用品不能齐备;或者心不能诚,而在形式上比较讲究。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外交礼仪,大致属于后者。
c. 其下,复情以归太一:施礼的最差结果,就是无礼可施,无心可诚。复情以归太一,可以理解为人类最初的状态,那时的人尚没有羞耻心,一切以本能行事,虽能思考却不能辨别是非方向,虽能言语但与吼叫没有大的差别,虽能以彩石画岩却无美可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礼仪是人类进步的表现。

 

(3)自然万物莫不有“礼”,礼就是理的化身。理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化的原则。人依礼而进化,而修行,而面对,而承担;万物以理而存在,而繁衍。这就是天伦。“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就是讲的这个意思。解读时,可以在“以”字后面加上“理”或“礼”字,就一目了然了。天和地因为理(礼)而如影随形,不离不即;日月以它的道理发出光明;星辰以其运行规律而存在;江河因为水流的道理而入湖海;众生因为合乎规律而繁衍昌盛;喜好和厌恶因为礼的存在而得到节制;欢喜和愤怒因礼而得到担当。

 

(4)在对待上下级关系上,依照礼仪而行,就会顺畅光明。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这句话又回到国家治理上来。帝王将相以礼对待臣下百姓,下属就会顺服;下属以礼对待上面的人,就会促使上面的人圣明行事。因此,礼是完全互动的,所谓“礼尚往来”。

 

十五、礼的极致就是本真之理,不增不减,不益不损。

 

“太史公曰: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有以辨,至察有以说。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小人不能则也。”

 

这段话是司马迁的感叹:立隆,就是制定国家的礼仪规范。制定礼仪的极致,就是天下人没有谁能再增减礼仪的条文,礼仪完全合乎本真之理,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至礼让关系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和顺,事情的开始和结尾得以映衬,即到达的目的地就是开始设计的目标。极致的文理、条文足以辨别高下美丑,完全明察是非最终会导致人人和悦。天下依礼而行就得到治理,否则就会发生动乱;依礼而行就可安邦安人,否则就会有危机出现。司马迁最后说:小人是不能这样做的,如果“有礼”,就不是小人了。

以下两段,与《荀子·礼论》大同小异。

 

十六、礼者,人道之极也。

 

“礼之貌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弱。其貌诚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说,入焉而望。其貌诚高矣,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故绳诚陈,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错,则不可欺以方员;君子审礼,则不可欺以诈伪。故绳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规矩者,方员之至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能思索,谓之能虑;能虑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日月者,明之极也;无穷者,广大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


 这段话,讲了几重意思:
(1)礼的道理极其深刻,因为礼必须契合本真之理。
a. 礼之貌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弱:“礼之貌”,《荀子》作“礼之理”。弱,通“溺”。意思是礼的道理太深刻了,即使坚白论、同异论这样的理论,进入与之争辩,也像石头坠入大海般无声无息。
坚白,指坚白论,战国人公孙龙著名的诡辩之术,他认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意思是一块坚硬白色石头,你看到它是白色的,而不能看到其坚硬的一面;你摸到它的坚硬一面,却摸不到它是白色的。因此,石头的坚硬和白色是独立存在的。其本质是一种割裂事物内在联系的片面论。公孙龙的另外一个著名论断就是白马非马。
同异,指同异论,是战国时期宋国哲学家惠施的理论。他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致力于研究宇宙事物的诞生构成原因,应该说他是中国早期的科学家。但他的科学不是实证科学,而是心辨科学。惠施的作品已经遗失,至今只在《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意思是说,事物大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内外的区分了,这就是“大一”,所以内、外是相对的。事物被细分到最小的微粒,就没有内部了,这就是“小一”。惠施认为,世间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粒子“小一”构成的,所以“万物毕同”。但在“大一”环境中,万物所处位置不同,形态千遍万化,所以物质又都是各不相同的,即“万物毕异”。因此,同和异是相对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惠施的观点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是早期的相对论。惠施是位极其智慧的人,也非常真诚。可惜,他的论著没能流传于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损失。惠施著作的散失,和中国文化重礼仪悟性、轻逻辑辩论、轻实证有关。
不难看出,荀子、司马迁都把公孙龙的诡辩术和惠施的朴素辨证法相提并论,是没有理解到惠施理论的微妙之处。

b. 其貌诚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说,入焉而望:意思是理的内涵太丰富了,擅自制定典章制度、提出偏颇简陋的学说的人,进入礼的范畴,都要自惭形秽。

c. 其貌诚高矣,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礼的境界非常高远,浮躁傲慢、粗暴强横的人、轻视礼俗自以为是的人进入其中,都会感觉到摇摇欲坠。

 

(2)万物都有其理,不会屈服于无理。
a. 故绳诚陈,则不可欺以曲直:准绳的道理就是笔直无二,以曲为直的学说是欺骗不了的。现代科学证明,直线伸展到无穷,就会弯曲。直和曲是相对存在的,在黑洞作用下,连光线都会发生弯曲,更不要说准绳了。因此,准绳理论只适用于低速、有限长度的环境。
b. 衡诚县,则不可欺以轻重:衡是古代的称物器具,相当于现在的天平。县,通“悬”。不论是天平还是称,都需要有支点以悬起。意思是:衡器悬起称出物体的质量,轻重就一目了然了。根据现代科学成果,物质的质量也是相对的,只在低速下适用。
c. 规矩者,方员之至也:规,圆规;矩,方尺。意思是,把圆规和方尺摆在那里,是方是圆就清楚了。
d. 君子审礼,则不可欺以诈伪:君子是审查礼仪制度的人,有了他的明察,真假是非就不会蒙蔽世人的眼睛了。这句话,也应该相对而看。正人君子当然可以明辨是非,但谁能明辨正人君子呢?

总之,这四句话都可以看作比喻,即要说明万物都有其理,都依礼而行。


(3)礼者,人道之极也。
“故绳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规矩者,方员之至也;礼者,人道之极也。”意思是:准绳,是曲直的“礼”;衡器,是公平的“礼”,规矩,是方圆的“礼”。而礼呢,是人道的极致,是做人的规范。

 

(4)有方与无方,皆自礼衡量。
“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意思是:不依照礼仪行事,不知道礼仪的规范界限,就是没有教育的贱民;反之,就是教养的义士。这里,我们要辩证地看,百姓无礼,罪在何人?任何人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因此为人要平等,要尊重。这才是至礼,任何侮辱、损毁都是对于礼的背叛。

 

(5)思考礼的由来而去遵守它,就可以达到神圣的程度。
“礼之中,能思索,谓之能虑;能虑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思,就是思考;索,就是求索。人行事礼仪,需要有思考,有判断。但不要轻易改变礼仪的模式,这就是稳固。能思考,能固守,加上精通它,就是神圣了。

 

(6)圣人,是依道达成到最高极限的人。
“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日月者,明之极也;无穷者,广大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前面的一系列陈述,都是铺陈比喻,最终是要说明“圣人者,道之极也。”然而,古今圣人有几人啊?!

 

十七、当人破除无明,礼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

 

“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礼之中流也。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广骛不外,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也。人域是域,士君子也。外是,民也。於是中焉,房皇周浃,曲得其次序,圣人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 ”


这段话,是《礼论》的最后一段,是一个综述、总结。包含以下意思:


(1)礼,作为一种外化的行动方式,是需要有所变的。
“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意思是:礼,以财物为礼仪过程的体用表现,以辨别人的尊卑贵贱为社会中的体现,以施用的多少为差异,以该盛礼则盛利、该薄礼则薄礼为要点。

 

(2)礼仪繁简与感情欲望相比而行
a. 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礼仪规格很高,这时人的欲望、情绪就要非常克制,以表达礼仪的隆重。国家的丧礼上,即使再悲伤,也不能号啕大哭,就是这个道理。
b. 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礼仪比较简省,人就要更心诚,不必太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自然流露,这就是大众礼仪的要点。杀,音“晒”,减少的意思。
c. 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礼之中流也:礼仪规格适中、人的欲望情绪表达适中,是中间层次的礼仪表现。

 

(3)君子是将礼仪应用自如的人。
“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广骛不外,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也。”意思是说:君子上可以应对复杂的国家大礼,下可以参与百姓间的人情小礼,中间可以适应诸侯社团间的礼仪。不论是闲庭信步还是快马疾驰,即使到了荒郊旷野,也不会失去礼仪规范,这是因为君子的本性就是依靠礼仪来规范出来的。

 

(4)圣人可以出入礼的内外。
“人域是域,士君子也。外是,民也。於是中焉,房皇周浃,曲得其次序,圣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我们要深思。人域,就是人道范围内。士、君子都是以人道礼仪为最终界限的,不逾矩,不出圈,这就是礼的极限。而不晓得这个边界的,就是没有教化的人。但圣人并不受这个范围的控制。房皇,就是彷徨、周旋的意思。周浃,周匝、遍及的意思。曲得其次序,就是可以用非常规的方法知道事物运行的规律,这样的人就是圣人。对于士和君子来说,需要用准绳、尺子、衡量容器来知道事物的规律,但圣人可以超越这些了。

 

(5)无明破尽,礼就没有存在价值了。
“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意思是:道德修养高深的人,是处处依礼行事的结果;伟大的人,是广施礼仪的结果;崇高的人,是尊重礼仪的结果;明白无惑的人,是把礼仪研究透了的人。这只是一种解释。
另外我们还可以理解为:
天地之厚,是因为物礼积累的结果;
伟大广博,是因为礼本身就遍及万事万物的结果;
崇高尊贵,是大礼加封的结果;
万事透明,破除一切无明后,也就是到达人生智慧的彼岸,礼的作用也就没有了,因为礼也是行,是相,是完全达成前的工具而已。就像佛陀乘坐的那条渡船一样,一旦登上彼岸,渡船的使命就完成了。

090106凌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