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逃离的人性枷锁
(2025-05-29 07:16:39)
标签:
随笔毛姆人性的枷锁逃离陈学昭 |
——《人性的枷锁》有感
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但《人性的枷锁》并非自传。而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在小说中,毛姆打破了事实的拘束,虚构了某些重大情节,塑造了菲利普·凯里这一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曲折遭遇,揭露社会从精神到物质上对人的折磨与奴役。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切身感受。
而今天读来,却难以想象作家对人性的解剖可以如此细腻深刻。忽而想起四十多年前读过的陈学昭《工作着是美丽的》。这似乎也是一部带有明显自传色彩的小说。其中也有一段让人难以接受的屈辱忍让的感情纠结。恍若《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对米尔德丽德那种无法言说的感情。即便是再三被对方欺骗被利用,菲利普依然一往情深甘之如饴。《工作着是美丽的》中的主人公也是如此。以自己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早已经不记得主人公名字,也忘却了其中情节。但当时看小说而起的愤慨之情依稀记得。
菲利普身患跛足。少年时代就在他人异样的眼光中长大。被同学欺辱被同伴嘲讽是常态。于是有一种自卑深深埋入骨髓。于是也就常常想着逃离现实。少年去巴黎学美术,青年去伦敦学财会,又改学医。即便是学医结束后,也一直憧憬着西班牙,东方古国,热带风情等等未及之处——其实骨子里还是一种逃离。但却又被人性的枷锁深深地套牢着,最终也不得打破。
小说命名为“人性的枷锁”,或许意即在此吧。其实,即便是今天的我们,也无法逃离人性的枷锁。
又及,之所以记住了陈学昭,记住了《工作着是美丽的》,缘以被逼的。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正在教室里看书。曾否老师进来了。同学们纷纷与老师打招呼。唯有我独自沉浸在小说中。突然被老师点名,立马起立。你在看什么书?啊?赶紧去看封面,回道“工作着是美丽的”。坐下。继续看书。老师又问,谁写的。然后又去看封面,告知“陈学昭”。老师笑了。你都已经看完三分之二了,竟然不知道书名和作者,你看的是什么书。看书,只是看书。向来不记得书名及作者。但这个陈学昭和《工作着是美丽的》就这样被记住了。而里面的内容却早已被忘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