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系列】江南第一岩---嵩寮岩

标签:
嵩寮岩双蟾寺地质公园六安景点洪门小三爷 |
文/洪门小三爷
http://s4/mw690/0018NtgZgy6ErtM4c8P53&690
“双蟾撑日月,二鼓震乾坤,盘古分宇宙,洞府与天齐”这是近代文学大师俊青游历双蟾寺后有感而发所题。走进嵩寮岩风景区,无论是走在乡间的小道,还是驻足山顶远眺群山,带给你的都是满眼的苍翠。看着乡村依山而建的农舍,炊烟缭绕,绿水环绕。听农田里蛙鸣虫吟,山间泉水淙淙,寺庙里梵音袅袅,你会忘记世俗的纷扰,以为走进了世外桃源。嵩寮岩位于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嵩嶚岩风景区内。现在这里已经辟为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的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园区为一丹霞地貌景观区。千万年来,由于园区地貌受地壳运动和风化剥蚀、流水侵蚀等外力的作用,形成了特有的岩洞、单面山等丹霞地貌景观。最为典型的当数园区内的双蟾石及可容纳数百人的岩洞,洞内岩石如蜂房燕穴、千奇百怪,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http://s14/mw690/0018NtgZgy6ErpenCX3ad&690
http://s8/mw690/0018NtgZgy6ErsOV7V587&690
园区内自然环境十分幽雅。登上山顶极目远眺,看大别山千峰连绵,一片葱葱翠翠。古树森森,松涛滚滚。春来草长莺飞,芝兰馥郁,杜鹃流丹,花气袭人;夏来飞泉流瀑,荷花映碧,鹰翔夕照,蛙鸣如奏;秋来红枫如染,丹桂飘香,几声暮鼓,一缕炊烟,更显空寂与清幽;冬来白雪皑皑,漫天皆白,冰封大地,真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又俨然成了一个白雪王国。
http://s3/bmiddle/0018NtgZgy6Ert5Fgzgf2&690
走进洞内,就是著名的双蟾寺。据说早在唐代以前洞内就建有“释子宫”。三尊大佛供其上,十八罗汉列两旁,气象森严。善男信女,顶礼膜拜,香火不断,梵音不绝。寺内留有先人楹联一副,挂在墙上。上联是:何妙相更庄严望洞天渺渺快乐无边只为那大德广生悠悠济物;下联为:此尘缘俱尽了叹世事茫茫都归幻梦堪笑他名缰利锁碌碌劳人。这楹联诠释了佛家“四大皆空”的理念。
http://s1/mw690/0018NtgZgy6ErtedZE440&690
http://s1/mw690/0018NtgZgy6ErtvN03e50&690
从古至今,有许多的名人游览过嵩寮岩,留下了许多的佳话和诗作。据《史记·武帝本纪》等史载:汉武帝刘彻平定淮南、衡山之乱后,为安抚淮南等域,并树皇威,于公元前106年,亲临潜地(即今霍山域)巡狩,并游南岳山,最后游历嵩嶚岩,封嵩嶚岩为“江南第一岩”。
明代太仆寺少卿杨四知在《嵩寮游记》中描述“岩石如偃门,岩中如覆盂”,为“东南之绝胜”。
晚唐诗人皮日休两次来到嵩寮岩游历,曾留下著名的诗作:
后来他第二次来到嵩寮岩,游览嵩嶚岩北雪峰岩上的云居寺。第二次来,写有《过云居院玄福上人旧居》诗一首:
http://s16/mw690/0018NtgZgy6ErtFdwfl7f&690
嵩寮岩还是近代名人朱蕴山的家乡。1887年(清朝光绪十三年)11月9日,朱蕴山诞生在安徽省六安县东两河口嵩嶚崖朱家后院。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已是同盟会会员的朱蕴山成为皖东招抚使,为革命招募大批青年军。第二年,革命失败,朱蕴山因父病返回家乡,鼓吹教育救国,并将嵩嶚岩寺的断残佛像推倒,只留下明代的三尊大佛作为文物,腾出地方,办起一座新学,招收大批工农学子前来学习新文化、新科学。他们中不少人成为后来的革命中坚和重要领导人。1986年,经上级批准,双蟾寺重塑佛像,使千年古寺得以重光。
双蟾寺现在已经属于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有着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而且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文人骚客相继至此留诗作赋。但是目前由于交通、市场营销等条件的限制,双蟾寺的旅游价值还有待更大程度的挖掘,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洪门小三爷热烈欢迎朋友们来此一游,如果能与您在当地相逢,小三爷一定尽到地主之宜的。
前一篇:光棍节,和越南美女的一夜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