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9):甪直
傍水而居、枕河而眠的人们……
图/文
瘦马007

当我在准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时,一个难读的名字映入了我的眼帘:甪直。读了一些书,认了很多字,从没见过这个生僻、古怪的字。查《现代汉语词典》第887页,甪直Luzhi,地名,在江苏。原来作为地名在使用,当然不涉及这个地,就用不到这个词了。
而“甪直”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说法:一是,甪直原名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镇东有一码头,通向六个不同的方向,其水流形如“甪”字,故改名“甪直”;二是,相传古代有一独角神兽“甪端”巡察各地来到甪直,见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巡察至此,就落地生根。从此,甪直没有战荒,没有天灾人祸,年年丰收,人们丰衣足食,甪直名字延用至今。至今镇上还有一个“甪端”的雕像镇守在河边。

甪直尤如江南其它水乡古镇一样,小河穿流在古镇中,小桥串起了古镇,乌蓬船恍悠在河上……。这一切似乎与其它水乡没有区别。可不然,当你在小河边、或者在街巷中漫步时,一些仿佛是少数民族但又不是少数民族的妇女穿行在其中。使你的视线直盯住那奇装异服的身影,使你的思维随着飘动的服饰拉回到千年时光中。我站在河的对岸,凝视着这些妇女们的举止,生怕打扰了她们灵魂深处的静谧。她们,婀娜的身姿,头顶三个红色的髻头,别上鲜艳的花卉,黑色三角包巾,尾逸披肩,呈淡蓝色三角形;上身着淡蓝色布装,腰系裙带,用红色作绳状带形,腰部挽结,飘逸洒脱。看到这一身民族装饰,不禁束然起劲。

我曾经在许多地方看见过这类胜似少数民族却不是少数民族的例子。比如黔东南,就有身着少数民族服装,却不是少数民族——这是有历史渊源的。还有是少数民族,但又不是特定的民族类别。(神秘的天龙屯堡掀起你的盖头来……。又是在贵州,又一个神秘的民族……见我的博客)
带着好奇,跨过一座小桥,径直来到她们身边。询问她们是什么民族?
她们既惊诧又无奈,“很多人都来问这个问题,跟你说吧,我们是汉族”,很理直气壮哦!
又问:为什么只看见你们穿这类服装?
她们几个互相看了看,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这是我们的传统服饰,现在是穿着专门划船为游客服务的”。
——哦,我明白了个中道理。

现在的甪直古镇,已很少有女的穿这种服饰了。但是,间或你还能在古镇上看见脚步轻快的老年妇女,仍然还穿着这种民族服饰。据了解,这种包头装饰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未婚姑娘,爱戴花布包头,头顶鲜艳的花髻;而中年妇女戴黑色三角包头,头顶束黑色绢花,简洁明快。
甪直古镇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偏在甪直有这种奇特的服饰呢?据了解,江南水乡一带水资源丰富,湖泊河流众多,适合莲藕生长。在春秋时期,姑苏一带遍植莲藕,每到盛夏时节,荷塘月色,风景优美,正是采莲季节。王宫贵族们离开宫殿,漫步在荷塘堤边,看见采莲姑娘头戴荷叶拆成的三角凉帽,很是好看。回宫后,即令宫女们用布仿制戴在头上,莺歌燕舞。为了追求美观,经逐渐演变成三角包头的固定模式。随着岁月流逝,这一宫女们的舞姿服饰演绎开来,历经岁月积淀,已成为甪直一带妇女们特有的装束。——要知道,这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哦!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受到现代时尚理念的冲击,现在的甪直,已很少看见身着三角包头的妇女们了。然而,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民俗仍然扎根于甪直一带。间或能看见老年妇女们仍然穿着这一服饰,而年青一点的妇女们则用这一奇特的服饰招揽游客。
P1

P2

P3

P4

P5
P6
P7
船揽石
在甪直的驳船岸边,还依稀保留着用来停泊乌蓬船的揽石,即是用来系船之用。这一系船之用的揽石,本是太平常不过,可在甪直人的眼中,却充满着智慧与艺术。在现存的揽石中,雕刻细腻,造型丰富,手法精湛,惟妙惟肖。大都是动物图案,也有生肖图案的。
P8
P9
P10
P11
P12 不知在甪直这种蹄叫什么蹄?流口水啊!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我的更多江南水乡古镇游记和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