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庆“兴文”联播(2):僰人故里寻踪

(2009-10-19 10:50:08)
标签:

世界自然遗产

兴文

摄影

人文

旅游

地理

风光

分类: 国内游记

国庆“兴文”联播(2):僰人故里寻踪     图/文    瘦马007

     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多少民族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瘦马007没有考究。然而,在几年的驴行中却渐渐地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性的民族。在同大自然、同人类的不懈斗争中,各民族在发展中吸收并举,不断的迁徒、杂居、通婚和交流,逐步融为一体。在风云诡谲的长河中,有的沉没,有的新生,有的颓败,有的兴盛,走过了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至今形成56个民族大家庭。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它55个少数民族相对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

    去年,我到贵州黔东南旅游,在凯里的麻塘村看见一个“奇装异服”的民族——革家人(原革字为:左为“亻”右为“革”,因字典里没有“亻革”字,姑且写成“革”)。相传革家人世代生活在贵州凯里、黄平一带,约有5万多人,有自己的独立语言、信仰、生活习俗、服饰等,尤其是服饰有别于其它民族。因此,被“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18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革家人,至今没有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逐渐消失在铅字的故纸堆里,而在凯里仍活跃着革家人的身影。(详情请看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58e2d00100bgz3.html)。

国庆“兴文”联播(2):僰人故里寻踪

     而在四川兴文县境内,至今消亡400多年的僰人又逐渐的复活。复活,不是因为僰人的新生、兴盛,而是旅游资源的发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那么,消失了400多年的僰人是怎么消亡的?僰人是一个民族吗?

     据当地官员和老百姓介绍,早在3000多年前,在兴文一带就有僰人聚居,他们在周朝建立了僰人国。明朝建立后,统治者为维护政权,出动14万大军,对不服从统治的僰人先后进行了多次武力征讨,在朝廷“严督官兵尽行剿绝”的情况下,僰人被屠杀、剿灭。从此僰人消失在冥冥的大山中。直到现在,才日渐被“发现”出来,也成就了兴文的旅游“资源”和一大特色。

     僰人——是不是一个民族?我不得而知。不过,作为一个曾经在西南边陲雄踞千年的僰人族群,400多年前突然在这块土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几多悲哀,几多迷惑。而今,仅存下来的悬棺、槌牛祭祀等风俗人文,是否能挖掘出一个属于僰人的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呢?

     我们旅游、我们期待!

 

槌牛节现场:

国庆“兴文”联播(2):僰人故里寻踪

 

兴文境内的悬棺

国庆“兴文”联播(2):僰人故里寻踪

 

石海景区

国庆“兴文”联播(2):僰人故里寻踪

 

苗族服饰

国庆“兴文”联播(2):僰人故里寻踪

 

僰人高桩戏化装

国庆“兴文”联播(2):僰人故里寻踪

 

表演高桩戏的小女孩

国庆“兴文”联播(2):僰人故里寻踪

 

夫妻石

国庆“兴文”联播(2):僰人故里寻踪

 

僰人故里景区大门

国庆“兴文”联播(2):僰人故里寻踪

 

表演高桩戏的小女孩

国庆“兴文”联播(2):僰人故里寻踪

 

槌牛节夜晚现场

国庆“兴文”联播(2):僰人故里寻踪

 

槌牛节上族人长老

国庆“兴文”联播(2):僰人故里寻踪

 

槌牛节上的小女孩,僰人的装束

国庆“兴文”联播(2):僰人故里寻踪

 

路边的南瓜花

国庆“兴文”联播(2):僰人故里寻踪

 

未完待续,敬请收看下集:国庆“兴文”联播(3):僰人故里槌牛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