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两地古镇比较之三:历史文化和特色
图/文
瘦马007
序:这里的川渝两地古镇之比较,仅仅是以一个驴行者的角度来审视两地间的古镇。
……。(全序祥见“川渝两地古镇比较之一:地形特征与数量”一文)
古镇的形成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
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逐渐发展起来的经济和古镇雏形需要交流和沟通。限于当时的交通限制,唯有水路便捷,利于发展。因此,古镇大多建筑在沿河两岸,依山傍水,码头众多,商贾云集。由于商贾交换、交流的需要,在古镇中很多都建起了会馆、茶馆,富商们还建起了自己的祠堂、管所。重庆的码头文化、四川的茶馆文化都快速地发展起来。导致了以水运为主的盐道、驿道、茶马古道等一些交通要道的建立。四川平乐古镇东临邛崃、成都,西连雅安、康藏。自秦汉以来,即为古川南蜀道,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还有上里古镇是古时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这些交通要道的建立,繁荣和丰富了各地的经济和文化。
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商贸流通,大量的移民出现,更加丰富了古镇的建设和繁荣。最有影响的是清初出现的“湖广滇四川”运动,大量的移民从江浙、闽等涌入四川,包括重庆。带来了各地不同的建筑艺术和不同的文化,这样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各个地方的古镇有不同的特色。比如,四川的洛带古镇,特征非常明显,就是一个移民古镇,全镇80%多都是客家人。自明清以来,相继从广东、湖北等省移民过来,形成了当地南腔北调、移民杂居的古镇。所以,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同时不同的文化交流,也繁荣了古镇的文化。在古镇上一般都建有古戏台,其大致的结构是一样的,小巧玲珑,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戏台,下层为化装间,从旁边上道进入戏台表演。台柱和台廊上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大都与历史、山水花鸟、宗教等有关。而唱戏除了传统川戏外,移民多的古镇还融合了外来的戏种。重庆的古镇戏台上还多了一些码头文化和号子。
从历史延续的角度看,最久远的古镇有2000多年,最近的古镇也有百多年,历史的跨度比较大。当然历史的久远并不完全说明古镇的历史积淀,主要的是看当今遗存下来的历史文化是否丰富。
附图
未完待续
重庆中山古镇:

四川平乐古镇:

四川西来古镇:

四川西来古镇:

四川平乐古镇:

四川黄龙溪古镇:

四川黄龙溪古镇:

四川成都宽窄巷子:

四川洛带古镇:

四川洛带古镇:

重庆路孔古镇:

重庆龙兴古镇:

重庆龙潭古镇:

重庆龙潭古镇:

重庆龚滩古镇:

重庆龚滩古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