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乘坐这驾美联航的va
888班机飞到了美利坚合众国
No.53 百年如一旧金山(上)
旅美写真2
一. 直飞太平洋彼岸
10个半小时来到美利坚
2010.4.28早5.35分我从家中出发,赶往北京国际机场。儿子驾车儿媳陪同,一家三口一路畅通。不到8点,我们就来到了T3航站楼4层的6号门中国海关。比我们早到一步的是安徽合肥的曹先生及其夫人。直到9点,赴美旅游的24人和领队高宁才到齐。儿媳替我交了680元的小费后,才肯和儿子一起离去。我们一行25人办好登记手续,于11.15分登上了美联航的va
888班机。本该12点起飞,不知什么原因直到1.35分飞机才离开地面朝向太平洋彼岸飞去。我们在飞机上足足坐了2个多小时。
那一天,飞机满舱。坐在美国的飞机上,享受美国人的空中服务,我有点飘飘然。飞机飞的非常平稳,除了噪音较大以外我感觉良好,就像坐在家中一样。28日晚10点,正当我国万家灯火有人准备入睡之时,我离开座位,来到头等舱,打开小天窗,我看到天边泛红,太阳欲出,太平洋彼岸新的一天开始了。我用小数码拍了几张西方的日出,由于角度不佳,拍的不好。这时飞机遇到气流有些颠簸,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北京时间24点飞机开始下降,24点30分我的双脚踏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来到了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我们在太平洋的上空飞行了10个半小时,加上在北京飞机上静坐的2个多小时。在美联航的班机上我整整坐了13个小时。走出机场才知此时旧金山的时间为早上的8点半。接机的是60开外的美籍广东人陈导,他即是司机也是导游。
二.连续作战旧金山
蜻蜓点水游五景
从离开家门到踏上美利坚的国土,我已经20个小时没有休息,来到旧金山又是人家的早晨,可能是新鲜的缘故吧,我没有丝毫的倦意。
走出机场,抬眼望去,啊!美国的天空好蓝,白云好美,空气真新鲜。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竞想起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月亮我没有比较过,“美国的天比中国的蓝”我却是感觉到了。
在中巴上,陈导一再讲“我们走的高速公路是80年前的,路旁的建筑是80年前的,80年前旧金山怎么样,现在还是怎么样。只不过房子的外延旧了,主人要及时地刷新,否则有罚单。旧金山的房子100年不变样,是因为美国是将房子和土地一起卖给私人的,任何人无权拆改。100年前全木结构,现在还是全木结构。”
100年前!?中国还在晚清的统治之下,国人们还在梳着长辫子。80年前!?中国还在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而在美国,竟然已经有了高速公路?而且80年后并不显得落伍,依然在使用中,这让我很震惊。
不知为什么,陈导没有介绍104年前旧金山的那场8级多的大地震和震后燃烧了3天的大火。没有讲旧金山的劫后重生,人们盖房清一色的木结构二层高。
听着想着,我们来到了旧金山旅游的第一个景点——市府大楼。
第一景:金碧辉煌、自由进出的市政府
美籍华人陈导说:“市府大楼150年了,只是楼前多了两排李鹏来时送的泡桐树。”当时我就问陈导:“旧金山市才100年,市府大楼为什么150年?”老到狡猾的陈导这样回答我:“美国政府先造路、造政府、然后才盖楼。”我觉得问题不那么简单。回家后我赶快上网查了查,方知道:旧金山市政大楼由加大伯克利毕业的著名建筑设计师亚瑟-布郎(Arthur Brown, Jr)设计,被美国建筑学会评为美国的法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最佳样板。该建筑高过首都华圣顿的国会大厦,于1913年起动工、1915年完工,当时耗资(仅)三百五十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四亿美元)。 也就是说市府大楼距今满打满算95年,不是陈导说的150年。
美国旧金山市政府是一个公众可以自由出入的公共场所。市政厅的巴洛布克样式的圆顶建筑看上去壮观威严、金碧辉煌。厅前是开阔的绿色广场。没有军人或警察把守。听说联合国旧址就在广场的对过。我径直朝其走去,拍下了我到美国后的第一张照片——联合国旧址。
p1.联合国旧址——这是我来到美国后拍的第一张照片。
“联合国”这一名称是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设想出来的。该名称于1942年1月1日发布《联合国宣言》时首次使用。1945年4月25日-6月26日,来自50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在这里举行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起草《联合国宪章》。代表们在中国、苏联、联合王国和美国四国代表于1944年8月-10月在美国顿巴顿橡树园会议上提出的提案基础上进行了讨论。1945年6月26日,50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当时波兰没有派代表参加此次会议,但后来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因而成为联合国51个创始会员国之一。
在中国、法国、苏联、联合王国和美国以及大多数其他签字国批准《联合国宪章》之后,联合国组织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从此,10月24日成为每年都要庆祝的联合国日。
p2.市府大楼——这是我的第二张照片。也是到旧金山后导游带领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
拍完联合国旧址后,我方走入旧金山市府广场,拍下了我到美国后的第二张照片。听说市府办公楼可以随便进出,如若碰到市长还可以跟他合影留念,我决定进入这座巴洛布克式的西方建筑。快到门口了,我看到一个黑人大哥正冲着市府大门吹小号。不知他是在吹赞歌还是在发泄心中的不满?
通过简单的安检后(9.11后才增加的),我进了旧金山的市府内部,欣赏这座宏伟建筑内部之辉煌。高高的屋顶上是西方特有的雕塑。高雅、富丽、富有诗意、可惜我不懂建筑学。
在宽大的楼梯上我看到一群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课堂竟然搬到市长办公的地方,这在国内不可想象。
p3. 黑人老大哥,你冲着市府大门在吹什么?
在美国没人来管你,在别的国家会被收容的。

p4.课堂搬到市政府,这在国内你想都不要想。

p5.优雅、美丽、富有诗意的内部装璜。
p6.政府人员在办公,听说可以推门就进,跟他们交谈,这在国内你做梦都梦不到。

p7.再回首开放美丽的旧金山市政府。
第二景:朴实无华、雄伟壮观的金门大桥

p8.旧金山的标志——金门大桥
匆匆地游览完市政大厅后,我们来到第二个景点——金门大桥。这是旧金山市的标志性建筑。早有耳闻,今亲眼相见,我感到格外的高兴。
大桥雄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宽1900多米的金门海峡之上。金门海峡为旧金山海湾入口处,两岸陡峻,航道水深。金门桥建于1937年,耗资3550万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吊桥之一,金门桥长达2780米,从海面到桥中心部的高度约为67.84米。桥两端有两座高达227米的塔。金门桥桔黄色的桥梁两端矗立着钢柱,用粗钢索相连,钢索中点下垂,几乎接近桥身,钢索和桥身用一根根细钢绳连接起来。整座金门桥显得朴素无华而又雄伟壮观。为了纪念设计者工程师史特劳斯,人们把他的铜像安放在桥畔。金门桥落成当天,有20万人兴高采烈地走过大桥来庆祝这个日子。今天金门桥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桥梁之一,每天都约有10万辆汽车从桥上隆隆驶过。
p9. 大桥的设计者,工程师约瑟夫·施特劳斯。
为了建大桥的梦想,约瑟夫·施特劳斯花了数十年,冲破了重重阻力,才筹足建桥资金3500万美元,在那个年代,这笔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当时的旧金山和美国,根本没有多少人相信这座桥能建成,一位最早的捐款人甚至对施特劳斯说: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建成后一年不倒,我就心满意足了;而这位胸有成竹、个子矮小的工程师则向社会保证:至少能用一百年;他的话换来的是大众和媒体的一片嘲笑声。七十多年过去了,虽然还要三十年才能兑现工程师的承诺,但是施特劳斯既有大胆的魄力,又作风严谨,其追求科学,力争完美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假如大桥现在就塌了,也已经丝毫不会有损于这位日尔曼血统工程师的伟大形象。

p10.骑自行车过桥的人
p11.好粗的钢筋
p12. 桥畔美丽的花儿
p13.
问导游也没有说出花名的蓝色花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