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雪花扮靓石头村(2)

(2009-11-24 14:35:42)
标签:

于谦

石头村

石文化

分类: 走路写真

                No.142  雪花扮靓石头村(2)

                          (2)  于谦的后代今咋样?

     于谦,一个沉积在我脑海深处的历史人物,在我来到于家石头村后鲜活起来。

     明代名臣于谦(1398-1457),祖居杭州,居官清正廉洁,被誉为“于青天”。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一战,明英宗被俘。于谦力主军务,调集兵马,激战九门,打败瓦剌军,保卫了北京城。后英宗被放还,于景泰八年(1457)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于谦被诬陷“谋逆”惨遭杀害,成为千古奇冤。
    我敬佩于谦,主要有两点。一点是他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在封建王朝,皇家利益高于一切,而于谦认为国家利益高于皇家私利,他这么想也这么做,这是很伟大很超越的。第二点是他一身正气,铮铮铁骨。于谦的诗,是最好的佐证: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至于于谦的后代,我从来也没有关心过。更不曾想一个南方人的后代会有一支在北方的山沟里繁衍生息。

    来到于家村(石头村原名于家村),在这个只有400多户,1600多口人,而且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姓于的村里走一走,问一问,才知道明朝重臣于谦被冤杀后,他的亲人逃难来到这里。这里是四面环山的洼地,山峦环抱,绿树掩映,“不到村头见不到人家”,不失逃避朝廷追杀的好地方。

    相传,500多年前,于谦遇难后其子隐居在井陉南峪村(于家村附近),后生有三子:长子于有道,次子于东道,三子于南道。后因生活所迫,明成化年间(1486)于有道和其三弟于南道携妻带子迁往白庙山下(即今于家村),于东道仍留在南峪村。这个传说在于家村几乎是尽人皆知。
   于谦的后裔来到这里时,这里还是一片旷野,名人的后代就是与众不同,他们“
与木石居与鹿豕游”,靠自已的双手将石头修成梯田、雕成石器、盖成石屋、铺成街道,直至建成庞大的石头村落。

   现在,全村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多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亩,石头用具2000多件,石头碑碣200多块(现尚存数十块),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

   “深山藏古秀,瑞石撒幽香”,无论看于家村里的石头四合院、还是瞧二层小阁楼,这些建筑,白石墙黑瓦当,颇有些江南小镇的风格。村子里的人都说他们的祖先是南方人。小小村子竟然有“玉带歌楼”多处,这也是来源于江浙一带的民间习俗。另外,据老人回忆,村民的语言中还包含有许多南方方言的元素。这一切都使得这个北方小村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看不晓古,不说不知奇”不知是不谋而合,还是刻意遵循,于家村的后人对石头钟爱有加,依山而建的石屋、石街、石碑,石阁,都吟唱着祖先流传下来的铮铮铁骨之歌,传颂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就拿看得见,摸得着的于家石头村的标志性建筑清凉阁来说,其构思之巧妙,建造之传奇,使我对于谦的后人充满敬佩之情。

    清凉阁被于家村人视为:国之瑰宝,乡村明珠。它坐落于家村东口。据说此阁是于谦的后人于喜春一人所建。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辛已)村民于喜春身大力强,独自修阁,至万历二十年,方砌成下层。修至二层时,于喜春在悬挂风动匾时砸伤手臂,继而病故未能如愿。如今在清凉阁底层的石板路上仍可看见当时于喜春受伤后留下的血迹斑斑。第三层,系村民用木砖补葺。整个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奇巧,雕梁画栋、五脊六兽、斗拱重檐。东门悬有风动石匾,西门高挂扇形镏金匾,南侧嵌有圆雕龙头、扇形匾上书“清凉阁”三个镏金大字;风动石匾制作古怪,双童簇拥梅花鹿、大风不动小风动。

   巍巍然、凛凛然耸立在村头的清凉阁,有两个奇特之处。

   一是: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地基、不填辅料,完全以天然石底为基础,块块巨石就地而起,从下到上完全干打垒而成。石块巨大惊人,有的长过数米,有的重达数吨,有的原封不动,构造粗扩奔放,设计独出心裁。整个建筑充满古朴粗糙之美,正如当地民谣所说的“一块石头一匹梁、一块石头一堵墙”,颇有力学价值。(有我照片为证)

   二是:清凉阁周围的树是不能高过阁的,如果树梢长的超过了阁的高度,高过的部分就会自行烂掉,(有我相片为证)   

   正如于喜春的侄儿于朝兴雕刻碑文所述:“万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筑其实难。二十五年完下节,思量何日得周全。阖村都说使木植,凭吾独力凿石山。经营暂停观此境,等待功成万古传。

  纵观整个清凉阁,累累巨石,鳞次栉比,盘根错节、鬼斧神工,似券非券,似搭非搭,集美学、力学、建筑学、数学、几何、物理学于一体,可谓建筑史上之奇迹,民间艺术之珍宝。是于谦的后代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俗话说“兴旺不过三代”。 一个家族,经过几代几十代的努力,能出一个流芳百世的名人就很不错了,于谦的家族亦是如此。于家村由当时的一户人家繁衍出几百户人家,于谦的后代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中国老百姓。“五百年前我们都是一家人,所以至今我们仍像一个大家庭。”这是于家村村民的一句朴实无华的大实话。

    在于家石头村我看到了于谦的后代,一个个憨厚朴实的庄稼汉。

 

             一.于谦的后代今这样


  

雪花扮靓石头村(2)

                                勤劳朴实的庄稼人

 

雪花扮靓石头村(2)

雪花扮靓石头村(2)

       这老汉80岁坐在那神态木然                      这老太70岁能干什么就干什么

      

            .奇特的清凉阁——于谦后人建造的奇迹

雪花扮靓石头村(2)

 

雪花扮靓石头村(2)

                                      树不能高过阁 

 

雪花扮靓石头村(2)

                                     一块石头一堵墙

               雪花扮靓石头村(2)

                     一块石头一匹梁 

 

 

雪花扮靓石头村(2)                  余斤重的石头,于喜春一人如何扛?  

 

雪花扮靓石头村(2)

 

              巍巍然、凛凛然耸立在村头的奇特清凉阁

 

      三. 虽然于谦没到过石头村,这里人以他为荣

 

 

雪花扮靓石头村(2)

 

 

雪花扮靓石头村(2)

雪花扮靓石头村(2)

           于谦生平介绍                                     于谦后裔死者名单

雪花扮靓石头村(2)                                      于家祠堂一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