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8
厚重之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创于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扩修于唐宋(公元618---1279年)。它是主祀“东岳泰山之神”的庙宇,是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我第一次游览岱庙,就觉得岱庙幽深、肃穆且非常厚重。因此,无论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冰天雪地的冬季,我都带幼子到岱庙参观,母子俩一起来感受泰山文化的真谛。
记得1978年冬,雪下得特别大。雪后虽然晴空万里,气温却很低。我和四岁儿子穿着厚厚的棉衣带着棉手套,走进了岱庙。
我们沿着岱庙中轴走。对了,还是先介绍一下岱庙的总体布局。它划为东中西三个轴,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东路有钟楼,汉柏院,东御座。西路有鼓楼,唐槐院,道神院。我们沿着中轴来到岱庙的主建筑天贶殿。这是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府大成殿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宫殿。它位于岱庙的后半部,高居台基之上。殿内保存着宋代壁画(启华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描绘了东岳泰山之神出巡时浩浩荡荡的场面。共有人物630名,并绘有珍禽走兽,山石树木,宫殿楼阁等,场面宏大,造型逼真,是泰山人文景观之绝。是稀世珍宝。
在岱庙后花园东南,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的(1615年)铜亭,是我国三大铜亭之一。可惜的是岱庙的铜亭没有了门窗,让外国侵略者抢走了。儿子爬到铜亭的台基上,问我“他们为什么抢我们的铜窗?”我回答:“铜亭太大,他们不好拿,要不他们连铜亭一块抢走了。”儿子愤愤地说“他们是大坏蛋,我长大了让他们还回来!”
在儿子的牵引下,我们娘俩来到汉柏院。这里古木参天,碑林林立,盆景精美。院内有古柏五株,据说是汉武帝登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2000多年。院内90余块碑碣,块块都是国宝,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飞友篇”。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名人留下的墨宝,都在给我们上历史课,书法课,政治课。儿子特别喜欢这里的古树和碑刻,我们在此流下不少照片。
巍巍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一砖一石。一碑一画都反映了泰山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有我们看不完的古物,读不完的历史。我告诉儿子“岱庙是皇帝最爱来的地方。”儿子问我“为什么?”我说:“皇帝每年都要封禅祭祀。”儿子追问“什么是封禅祭祀?”我当时还真的答不上来。后来,我查阅字典,翻阅资料,才对封禅祭祀有了如下的解答。 “封”即在岱顶聚土筑圆台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禅”即在岱下小山丘积土筑方坛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义。据《史记封禅书》载,秦汉以前即有封禅祭祀活动,因年代久远,“其仪阙然堙灭”,沿至秦汉,封禅遂成大典,至唐宋仪礼臻于完备。
二十多年过去了,儿子已长大成人。他已不再问我难答的问题了。我想在他年幼的时候,我两次带他游览幽深,厚重,肃穆,巍峨的岱庙他会牢记在心的。更重要的是:泰山文化我们娘俩要学习一辈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