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5 牛的六大象征及其典故
——老牛说牛之十八
进入己丑本命年,有时候,我闭上眼睛,一群群可爱的耕牛、奶牛、牦牛、水牛竟一齐朝我奔来,高兴得我变成了牛魔王携铁扇公主,腾云驾雾来到空中,鬼头鬼脑地打探着地球上的人群、牛群还有孙悟空的猴群。
睁开眼睛,我发现自己的周边连根牛毛也没有,冰箱内连块牛肉也没有。
现实中,我离牛很远很远;精神里,我离牛很近很近。因为,牛的六大象征早已深深地植入我的心田,影响着我的生活。有趣的是:这些象征往往对应着一个典故一句成语或一个传说,从而引出无穷无尽的故事来。
一 . 位高权重的象征
它对应“执牛耳”这个成语和典故。
典出《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说的是:当时各国诸侯订立盟约,必须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先将牛耳割下取血,并将牛耳放在珠盘上,由主盟者执盘,当时便称主盟者为"执牛耳"。意为领导身份有权有势。
二. 财富的象征
牛理应是财富的象征。它辛勤耕耘能带来丰厚的收获。然而在我国却源于“神牛溺金”这一典故。
说的是:汉武帝时,一农夫牵一红牛渡河。船驶到河心,牛在船上堆粪。农夫对艄公说,这是送给你的礼物。艄公听后,非常生气。送走农夫和红牛,艄公正要清除牛粪,忽然发现牛粪竟变成了金子。
三.深情厚意的象征
它对应“老牛舐犊”这个成语典故。
典出《后汉书·杨彪传》:“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说的是: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巡营时,看到
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点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杨修的敏慧,同时也很嫉妒杨修的才智。于是,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
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自己觉得惭愧呀,我预先没有料到我儿子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
四.贫贱窘境的象征
它对应“牛衣对泣”这个成语典故。
典出《汉书。王章传》:“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
说的是:西汉时有个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有一天,天气寒冷,王章得重病,王章夫妇只得躲在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中,王哭着与妻诀别。”后来人们以此来象征身处贫穷和困苦的窘境。
五.勇猛顽强的象征
牛一般驯良,任人摆布。可一旦被激怒就会爆发出骇人的勇猛顽强之气。源于的传说和事件太多,这里仅举“火牛阵”一件。说的是:战国末年乐毅率领的燕军所向披靡,一连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最后只剩下莒邑和即墨两座城了。而燕惠王在关键的时候换下主将乐毅,派大将骑劫率兵攻打二城。齐将田单立即组织反攻。他收集了一千多头牛,把每头牛的两只犄角上都捆绑上利刃,牛身上披着画有各种神牛神兽的图案,牛尾巴上拴着草把,草把上浇灌上油。夜间打开城门,点燃牛尾巴上浸过油的草把,把牛赶到城外。一千多头牛被烧得牛性子发作起来,朝着燕军兵营方向猛冲过去。狂奔不止,田单五千齐军跟随在这火牛阵后杀了出来。燕兵吓得乱作一团,互相践踏,死者无数。就这样,燕国的士兵大部分葬送在这火牛阵中了。
六.甘于奉献的象征
牛象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这是人们公认的。然有关“孺子牛”的典故不可不知。
“孺子牛”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典故:春秋时,齐景公有个庶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口里衔根绳子,让荼牵着走。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所以,“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