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 我看太原—一座成就霸业的锦绣龙城
从频频发生矿难的新闻报道中,从黄土高坡的歌声中,我以为太原一定风沙很大,即脏又乱,然而,我错了。1987年当我第一次来到太原时,一下火车我就被太原站的气势惊喜的半天没说话。漂亮的车站酷似首都站,遥遥对称的两座钟楼,宽敞硕大的站前广场,苍劲的“太原站”三个大红字,三根象征能源之都的冲天魔柱,(可惜后来我再到太原这三棵大柱不见了)让我对太原的第一印象很好。
太原给我的第二个惊喜是她优越的地理位置。到了太原才知道太原是块风水宝地。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的北端,三面环山,海拔800米,整个太原区域轮廓成蝙蝠型。晋祠,天龙山,崛洞山等景观雄奇壮丽,美丽的汾河穿城而过,晋水之源难老泉,善利泉和鱼昭的水还在,但远不及古时了。听说诗仙李白是坐着船畅游晋祠的,我三次到晋祠,只在晋祠内看到了晋水,没有见到古时晋水滋润太原农田的景象。看来,难老泉确实太老了,它已无力向人间输送大量的晋水了。然而泉老雄姿在,太原自古有“锦秀太原城”的美誉是当之无愧的。
太原给我的第三个惊喜是它悠久厚重多难的历史。太原古称“晋阳”,据说最早的太原城建于春秋末年,由赵简子的家臣,杰出的政治家,建筑师董安于设计并督造,因城池建在晋水之阳也就是晋水北方,故名晋阳。据考证晋阳最晚建成于公元前497年,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这在我国省会中是不多见的。太原,三代京华,五朝陪都,九个皇帝从这里起家,成就英雄豪杰无数。自古就是一个成就霸业造就帝王的龙兴之地。汉武帝龙潜太原入主汉宫,李渊父子起兵太原定都长安,高欢父子盘踞晋阳开创北齐,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即位前都被任命为晋阳为封地的晋王,这可能是太原又叫龙城的原因吧,北京简称都没跟龙联系到一起,而太原自古至今就敢称龙城是有足够的底气的。太原的象征和标志是明万历皇帝母亲资助修建的“凌霄双塔”。明末李自成有诗曰:“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穿也穿不上,再添两块砖。”如今的双塔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巍峨高耸俯瞰着太原的变迁。无言地告诉人们,太原是少有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太原给我的第四个惊喜是它绝妙的面食文化。我到过太原正宗的面食馆,吃刀削面一碗外加烧饼三个,三十年了,当年的美味至今好像还留在嘴边。这辈子我吃面食无数,太原面食馆的刀削面和烧饼是最好吃的。听说太原的面食有“一面百吃”的美誉。我到过太原几次,吃过馒头,烧饼,饺子,刀削面,刀拨面,长寿面,拨鱼,猫耳朵,大拉面,河漏,离一百种还远着呢,有生之年我还要到太原吃面食。要知道“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啊。太原无愧是世界面食文化的中心。
每次到太原来去匆匆,不可能对太原有深入的了解,冷眼看太原,虽没有国际大都市的超豪华,但作为内陆省会城市太原还是欣欣向上的。迎泽大街,五一广场,汾河公园,以及东西走向叫街,南北走向叫道的较其它城市规矩的太原街道,都让我感到太原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土气。以前我对山西人的印象是“抠门”、“吝啬”、“小气”。几次来太原我都特别注意太原人的衣着打扮。的确,太原人,衣着不如上海潇洒,不如哈尔滨漂亮,不如深圳时髦,不如北京随便,但绝不像我们想象的那种土里土气。他们朴实、勤俭、能干、诚信,曾涌现出许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荀子、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元好问、罗贯中、赵树理、阎锡山、傅作义等等都是山西人都跟太原有关。他们的才华和成就,给当时社会以积极影响,给后人流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近代,太原造就了乔致庸等晋商名流,也造就了许多名牌产品百年不衰,如山西汾酒,竹叶青,老陈醋,晋祠大米等,这些美食让人喝了还想喝,吃了还想吃。
我来太原匆匆几次,给我惊喜多多。太原的过去和现在,都在告诉我,太原是一座成就霸业的锦绣龙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