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081:洛阳称谓古今谈

(2012-04-16 16:21:32)
标签:

地名

杂谈

分类: 02方域篇

 黄河,古称“河水”,自青藏高原东贯,迂回曲折,浩荡奔腾入海,与长江一同哺育宏大的中华民族;洛河、伊河,古称“洛水”“伊水”,西出秦岭,依山就势流向东北,先合流为伊洛河,继汇入黄河;河、洛、伊交汇之盆地,古称位居“天地之中”,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一个“九朝故都”——洛阳。

初始地名

 这里,当属中华民族发祥之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西邻渑池仰韶村、东邻偃师二里头闻名;这里,是中国早期封建王朝的立国之地,夏之禹都阳城(今登封市境)、商之汤都西亳(今偃师市境)均在附近;这里,古代地名发展沿着“郏鄏”与“周南”双轨并行,城市建设则以“周公营雒(洛)”为开端——

 郏鄏  “郏,山名;鄏,地邑也”(京相璠《地名》)“师古曰:郏音夹,鄏音辱”(《汉书·地理志》)郏山,系绵延于黄河南岸的黄土丘陵,即今洛阳北依的“邙山”。郏鄏,意为“郏”山“鄏”邑,又称“郏鄏陌”,日后在此兴建的“周之王城,亦曰郏邑”(《读史方舆纪要》)。

 周南  《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太史公留滞周南”,《后汉书·郡国志》引挚虞曰:“古之周南,今之雒阳。”直至清代,洛阳县境还设有“周南驿”(《清史稿·地理志》)。另有一说:“陕以东皆周南之地”(《索隐》),“周南”依此当指称一个范围较大的地域。

 雒(洛)邑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疆域东扩,“周公相成王,以丰、镐偏在西方,职贡不均,乃使召公卜居涧水东、瀍水之阳,以即中土而为洛邑而为成周”(皇甫谧《帝王世纪》);《周书·洛诰》称:“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雒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

 经“成王定鼎于郏鄏”(《左传·宣公三年》),及“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周书·洛诰》)等勘察,扼控东方的东都“王城”竣工,以周朝臣民移居其内;又于瀍水以东的周南之地占卜,营建用以安置殷商遗民的“成周”——“周道始成,王之所都也”(《后汉书·郡国志》)。今洛阳城区,有王城公园、王城路、周公庙、定鼎路。

“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孝经援神契》)。其中,“雒(洛)”为专用名,今仍为洛阳简称;“邑”为通用名,如郑州时称“管邑”。雒(洛)邑,于古籍多专指王城,今有称包括成周——公元前770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其子平王自宗周(今西安)移驻王城;200余年后,敬王避王子朝之乱东迁成周,因城小而以翟泉之地扩建;又经200余年 ,赧王还居王城,直至周朝结束。

 孕育雒(洛)邑的洛水,其“洛”据说“言水绎绎光耀也”(《初学记》)。《诗经·小雅》称之“瞻彼洛矣,维水泱泱”,“雒”似由此间“洛、维”组合而成。今《辞海》称“‘洛’本作‘雒’,三国魏改”,而《舆地志》曰:“汉以火德,忌水,故去‘洛’旁‘水’而加‘佳’”;“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忌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而加‘水’”。可见两字此前惯于通用,且河名有水(氵)也合常理。

 王城,也有“新邑”之称:“卜年定鼎为王之东都,谓之新邑,是为王城”(《水经注·谷水》);周幽王之后,“其子平王居洛邑,所谓新邑也”(《太平寰宇记》),其意似同今之“新城”,当为相对旧都的通称。成周,亦称“下都”,后成为陪都相对首都(“上都”)的通称。

                                                          政区名

“周南—成周—东周—洛阳城”与“郏鄏—王城—西周—河南城”,这是洛阳早期称谓的双轨运行模式。作为其延续,自战国后期的秦设“洛阳县”以来,此地的历代行政建制在1400年间绵延不断,主体在多数时段表现为洛阳、河南两县的东西分治。

 洛阳县  以“洛阳城”、原“成周”为治所,县名体现与洛水相对位置,设县在先——公元前249年至公元前247年间,“成周之地,秦庄襄王以为洛阳县,三川守理之”(《舆地志》)。“故太史公云:留滞周南,即今邑也”(《太平寰宇记》)。县名曾几次变更:1.公元9-23年,王莽改西汉为“新”,郡、县被大量更名,洛阳改作“宜阳”。2.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中宗李显复辟后,改洛阳县为永昌县,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复原。

 河南县  以“河南城”、原“王城”为治所,县名体现与黄河相对位置,设县在后——“故郏鄏地”(《汉书·地理志》)。“周公时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后汉书·郡国志》);“秦灭,汉为县,属河南郡”(《平寰宇记》)。东魏天平二年(535年)至北周曾改称“宜迁县”;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至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至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两次改称“合宫县”。

 两县之间,各有一次被对方兼并的经历: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洛阳县并入河南县,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复原;金代,河南县并入洛阳县,结束两县分治局面。作为明、清的河南府治,洛阳县曾在清末民初(1911-1913年)短暂“省县入府”,即以洛阳县域为府直辖区。抗日战争后期,洛阳县于1944年5月24日沦陷,被日伪更名为“福阳县”,次年8月日本投降时复原。

 1948年3月,人民解放军占领洛阳县城,析置相继由豫陕鄂行署、豫西行署直辖的洛阳市;县境北部曾划属洛(阳)孟(津)县,南部曾另设龙门县。1949年内,为精简机构,洛阳市与复原后的洛阳县一度合称“洛阳市县”。1955年11月,为促进新兴重工业基地建设与发展,撤销洛阳县,其境一部划归洛阳市,其余并入相邻的孟津、偃师、宜阳县。

“河南”之称,更适宜以洛阳为中心的高层行政区域,如秦庄襄王将周赧王所献三十六邑设为三川郡,项羽“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史记·项羽本纪》)。自西汉高帝二年改设“河南郡”起,历代分设河南尹、河南道、河南府,也有司州、洛州、豫州及洛阳郡、德昌军等。民国初年改前清之河陕汝道为豫西道、再改河洛道。1932年起设为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在解放战争中的解放区,先后为太岳第五专区、豫西第一专区。

 在新中国,设有洛阳专(地)区,后期辖14县、2市(三门峡、义马)。1983年国家改革地方行政建制,洛阳地区的偃师、孟津、新安县划归洛阳市。1986年4月撤销洛阳地区,伊川、宜阳、嵩、汝阳、洛宁、栾川县划属洛阳市。省、县之间的行政层次统一后,洛阳市全境多位于洛河以南,而作为市中心城区的“洛阳”,依然是洛河之北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京都名号

 从东周到北宋,主要朝代多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定都:自西向东,先长安,继洛阳,再开封,统治中心随国势变更而东移;首都与陪都之间,称号多以相对方位而定。自“平王东迁”始,洛阳历为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武周、五代唐之首都,西周、新莽、唐、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的陪都及民国的行都,跻身中国七大古都之列,其称号应有尽有。

 东都、东京  洛阳相对西都、西京长安(周都“镐”)的称号。如:“周东都王城,郏鄏也”(《后汉书·郡国志》);新莽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称东都;东汉称东都(京);北齐为东京;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以洛州为东京;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改东京为东都;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三次称东都,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称东京;五代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东京兴唐府改为邺都,恢复洛京的唐代旧号“东都”。

 西都、西京  洛阳相对东都、东京开封(汴州)的称号。五代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定都开封府,号东都,改唐东都河南府为西都;五代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自东都河南府迁都汴州,设为东京开封府,改河南府之东都为“西京”,沿袭至五代汉、周和北宋。

 中京  东晋和南朝,通称前西晋故都洛阳为“中京”,沿袭至唐代。金末的1217年,河南府于“兴定元年八月升为中京,府曰金昌”(《金史·地理志》)——蒙古大军南下,金朝疆域退至黄、淮之间,以洛阳为行都(中京)、命名“金昌府”,未能挽救其16年后亡国的结局。

 洛京  洛阳自东汉建都后的别称,沿袭至唐代以后。“后魏孝文帝……仍定迁都,而经始洛京”(《元和郡县志》)。五代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灭梁并迁都洛阳,因已有东京兴唐府、西京京兆府,故改梁之西京(洛阳)为“洛京”。

 此外,周“敬王后,王城为‘西周’,成周为‘东周’”(《太平寰宇记》)。西晋时,江南俗称北方的国都洛阳为“北京”。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至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称“洛阳宫”;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定都洛阳并改东都为“神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原。同时,洛阳在与其都城相提并论时,还置身于历代义不同的统称之中

 ——二京:东汉合称东京洛阳与西汉旧都西京长安;四京:北宋合称东京开封府与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五京: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合称中京京兆府与西京凤翔府、东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南京成都府。

 ——三都:东汉的东都洛阳与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之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北都晋阳的合称;五都:西汉首都长安以外的雒阳与邯郸、临淄、宛、成都,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的首都洛阳与西汉旧都长安、皇室籍贯谯、汉献帝旧都许昌、曹魏旧都邺,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上都京兆府与东都河南府、西都凤翔府、南都江陵府、北都太原府的合称。

 几千年的尘埃落定,河洛之地的纷繁称谓你来我往、各领风骚,最终归结为一个简洁勾勒聚落与河流相对位置的名词,一个最为基础、最为质朴、最为久远的标识符号——洛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