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4原则
(2011-07-10 08:36:51)
标签:
育儿 |
撰文/房欲飞(桐妈)
房欲飞,教育学博士,曾主修幼儿教育专业,爱女桐桐诞生之后,遂把她当“课题”来“研究”,已经形成90万字左右的育儿手记(http://blog.ci123.com/mylittleangel),多次受邀为著名婴幼教育杂志供稿,现已发表相关文章30余篇。
每次见到我,圆圆妈都禁不住“大倒苦水”:
“我们家圆圆一点也不听话,你跟他说不要走那么快容易摔倒,他就是不听,偏要飞一般地往前走,结果老是摔跤。”
……
【桐妈解析】
圆圆妈的育儿困惑表明:跟宝宝讲话是需要艺术的,大人的道德优势不一定能保证所说的话具有权威性,小家伙似乎有着另类思维,你只有运用特定逻辑的语言才能走进他的内心。
原则1:用肯定句代替否定句
很多妈妈喜欢用否定句来规范宝宝的行为,比如“不要往墙上画!”、“不要走那么快!”、“不要把水倒在地上!”……随着宝贝愈加活泼爱动,这类语言很可能成为家常便饭,但当类似的话讲出来时,宝贝只有在良心发现时才会停止“非法”行为,大部分时间不是当耳旁风,就是让你哭笑不得,无可奈何。
否定句为什么起不了作用呢?
·小宝宝由于理解力比较差,听话时往往不大会拐弯,你跟他说不做什么,他理解的却可能是要做什么。比如,你本意是不让她走得太快,由于她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她理解的却可能是“走得快”这个中心词。
·2岁以上的宝宝即使能够理解否定句本身的意思,可由于叛逆性已经萌芽,听到这类“不好玩”的话,反而会觉得跟你对着干是“更好玩”的事。
有位妈妈在发现这个玄机之后,尝试着把惯用的否定句转换成肯定句来劝告拿着剪刀快跑的女儿:“宝宝,拿剪刀的时候,走路一定要轻轻的”,这招果然很管用,小家伙听了,马上就收敛了脚下的步态,唱着“走路轻轻,”轻轻往沙发走去了!
原则2:用肢体表情配合相应的语言
有时候尽管你用了确信宝宝能够听懂的语言,却仍然没有达到言传的效果,原因就在不当的肢体表情。比如,当宝宝在墙上乱涂乱画时,你嘴里说着“墙不是用来画的”,脸上却笑嘻嘻的,那宝宝怎么能感觉到语言的分量呢?相反,如果你一边严肃地传达意思,一边把宝宝拉离墙面,或许你看到的就是另一种结果了。
所以,语言一定要配合相应的肢体表情,甚至紧跟相应的动作,这对小一点的宝宝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对于习惯动作思维的小宝宝特别是婴儿来说,有时候你说的话还是十分抽象的,没有相应的动作配合,他不知道该做什么。如不到1岁的宝宝,好奇地去摸电源的插孔,你如果仅仅说一句“不要摸那个东西”,他可能并不明白你要让他做什么,但如果你边说边把他的小手拿开,他可能就明白你的意思了。
原则3:先肯定优点后批评教育
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行为被否定,宝宝也一样。如果他做了错事,你直接把正确的道理讲给他听,他可能不那么乐意接受,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反过来跟你犟嘴。
无论宝宝做了多么荒唐的错事,你实施劝说工作时都要先找到他的可取之处,并予以肯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你的看法。这类可取之处,可以是良好的动机,也可以是正确的方向,或者是具体的某个细节,总之一定要尽量挖掘。
有位聪明的妈妈非常善于运用这种“欲抑先扬”的策略跟女儿沟通,不仅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屡试不爽,而且小女孩也慢慢地学会了这种处理方式。有一次,她老公不小心冒犯了女儿,她惊喜地发现,女儿在跟爸爸理论时,竟然跟她的处理方式如出一辙,先肯定她爸爸的主观意愿,再一口气罗列了四点行为的不当之处,说得爸爸目瞪口呆,连连认错!
原则4:权威需要简短
当了妈妈之后,往往不自觉地会“唠叨”,以为道理讲得越透,宝宝就越容易接受,但过多的说教反而会让宝宝觉得繁琐,不愿意拿出行动来配合,因为亲子沟通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则——“权威需要简短”。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经典著作中就有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位妈妈看到小儿子再度告状说大儿子老是打扰他和同伴交往时,忍住没有像以往一样朝大儿子发火、唠叨,而是给了大儿子一个选择:“你自己选择吧,你可以像以前一样听我的教训,也可以选择自己处理弟弟的控诉!”结果大儿子听了大笑着选择了走开。原来妈妈反复唠叨都没有效果,这次却用一句简短的选择句式解决了问题!
更多育儿文章请登录《亲子》官网——中国亲子网在线阅读 www.qinz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