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游记》之四
重 回 乌 石 化
乌鲁木齐石化总厂坐落在乌鲁木齐北郊17公里之处,东邻终年积雪的博格达峰,西靠新疆的鱼米之乡——米泉市,现有职工一万四千人,是我国第一家年产百万吨尿素的大型炼油--化肥型企业。
乌鲁木齐石化总厂对宁夏化工厂很多职工来说并不陌生。宁化厂一化肥在试车前,就有数百名职工赴乌石化培训;二化肥投产前,宁化又派出不少人去乌石化二化肥实习。十多年来,在两厂之间、职工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乌石化的很多生产技术情况以至很多人物轶事都为宁化人所熟知。
原中石化总公司工程部一位老领导曾告诉我一个感人的故事:1987年,宁夏化工厂一化肥即将进行试车,当时的中石化总公司在组织开车队的时候,原打算是由技术力量较强的某老厂全部承担。因乌石化与宁化虽属同类型厂,但当时乌石化正值试生产期间,生产尚不正常,正是自顾不暇之际。因此总公司提出,宁化的开车队乌石化就不要参加了。但当总公司将这一想法向宁化厂职工征求意见时,宁化厂职工竟一致要求乌石化参加。职工们说:“我们在新疆培训时,新疆的师傅们恨不得把心掏给我们!”最后总公司只好从中协调:宁化的开车队由两厂共同组成。
这个故事使乌石化的职工们很受感动。我当时正在乌石化化肥厂合成车间当副主任,我没想到宁化厂的兄弟们对乌石化竟如此一往情深。
乌石化也是我为之奉献了青春的地方。我曾经执笔起草了第一份大化肥的筹建报告,从建厂初期的艰苦创业到建成投产后的喜悦,我亲身参加并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昔日的一片荒原变成了一座宏伟的石油城。十多年过去,当我再次踏上这片热土,重新回到乌石化的时候,发现这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新装置不断建成投产,年青人到处崭露头角,老同志大批退休。特别是最近这次重组改制,全厂有近2000人退休退养,在厂内已很难看到50岁以上的职工,偶尔有几位漏网之鱼,也已成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与此同时,当年的年青人都已步入中年,不少人已走上总厂、分厂及各科室车间的领导岗位。我到车间去参观时,已几乎没有熟人。仅原化肥厂合成车间就涌现出三位总厂领导、十多名厂处级领导和三十多名基层领导以及一大批技术人员,他们已分布在炼油、化肥、化纤、销售等各个部门。
http://s13/mw690/0018LZwNzy79ZDA6IYA4c&690
乌鲁木齐石化厂建设指挥部向自治区党委呈报的《关于三十万吨合成氨筹建工作的报告》首页(手稿),
由我执笔起草,1978年3月19日完成。当时我在乌石化建设指挥部生产部化肥组当技术员。
化肥厂的人把我来厂的消息告知当年的“老合成”,几十名老同志闻讯赶来相聚,大家激动不已。我见到了合成车间第一任老主任齐显堂及第一任老书记辛文昌,见到了自16岁参加工作起就开始倒班,连续倒班41年直到退休的自治区劳动模范、老工人何秉刚师傅;见到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总公司劳动模范、老值班长黄尚伦师傅。见到了王德洲、刘景禄、陈述田、蔡崇植、褚帮桦、徐福友及姜学汤等一大批退下来的“老合成”;见到了吕勇、潘烨、王建良、杨峻智等中年同志,这些当年的操作工今天都已成为分厂及科室的负责人,现正值年富力强、血气方刚之时;也见到了王永明、王庭富、刘兴元、郑明禹这些当年还是车间技术员,现今已走上总厂领导岗位的后起之秀。往事如烟,人生如梦,才十年功夫,真有恍如隔世之感。
历史的一页已经翻了过去,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旧世纪的相交之处。我们为往日干杯,而更应该为未来,为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欢呼。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我们国家石化工业的前途。
出发吧!我们的下一站是那
600公里之外的赛里木湖。
照片:作者(前排左三)与乌石化的“老合成”在一起
http://s11/middle/3e555bcdx93ca0fca810a&690
前排左起:徐福友、何秉刚、虎希柏、辛文昌、刘景禄、褚帮桦.
后排左起:蔡崇植、姜学汤、齐显堂、王德洲、黄尚伦。
下图:作者(前排左三)与部分“小合成”在一起
http://s8/mw690/0018LZwNzy78CO1gTCT17&690
左起:徐洪源、程子新、杨峻智、吕勇、虎希柏、戴广来、宋新潮、王建良、杨敏、罗国强。
写于1999年11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