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化工厂建设及生产三十年简况回顾
(2010-10-27 19:03:32)
标签:
虎希柏宁夏化工厂 |
分类: 化工技术类 |
前车之鉴 可供参考
宁夏化工厂建设及生产三十年简况回顾
虎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宁夏化工厂自筹建至今三十年的建设及生产简况,重点介绍了试生产期间所发生的一些问题,可供新建厂参考。
宁夏化工厂(现名中国石油宁夏石化公司,以下简称宁化)的第一套合成氨装置(年产30万吨合成氨,配套52万吨尿素),系七十年代从国外成套引进。采用林德空分——德士古激冷法渣油气化——变换——林德低温甲醇洗——林德低温液氮洗——托普索氨合成流程,从1978年与日本宇部公司签订合同算起,至今走过了三十年艰苦曲折的建设、试车、试生产及生产和发展道路。三十年来,在原化工部、中石化总公司及中石油集团公司的领导和关怀下,经全厂职工的努力,创造了许多经验和辉煌,但毋庸讳言,也遇到过许多挫折,有许多教训值得吸取。这些经验和教训,是数千名化工建设者用汗水和智慧换取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试以简要回顾,供关心宁化建设及发展的同行们参考,也希望能对新建化工项目的建设提供借鉴并有所裨益。
1、
1978年
1979-1983年 因国民经济调整,宁化被国家列为“待定项目” ,缓建五年,设备“接、保、检”。
1985年
1988年 基本建成。
2、
1988年3月底
1988年6月15日
整个试车期间,除了有国外专家组驻厂指导外,中石化总公司还派出工作组,并组织镇海、新疆两个老厂的开车队帮助工作,专家组、工作组、试车队参与了整个试车期过程。
3、
⑴ 试生产前期(五个月)
从1988年7月打通流程生产出合格氨及尿素为标志,宁化进入了试生产期。但试生产初期连续发生多起重大事故,非计划停车次数多、时间长,五个多月中装置累计有效运转天数不足15天,装置运转率不足10%。
当时发生的主要事故有:
1二氧化碳压缩机高压缸转子损坏。原因为操作不当,轴位移连锁未投用,造成推力盘损坏,继之叶轮、隔板也严重磨损。送原制造厂沈鼓修复后才恢复生产。
2变换装置部分管线两次爆裂着火。原因为日方原设计采用的SUS321不锈钢管材不耐氯离子腐蚀,又属有缝钢管,抗应力腐蚀较差。后将变换工号中所有SUS321管道更换为15CrMo材质。
3空压机透平转子结垢。原因为精制水质超标,引起高压蒸汽品质恶化,本应停车处理,但时值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外来参观人员很多不便停车,结果强行运行74小时,造成空压机转速下降被迫停车,检查发现透平转子及隔板等处结垢达0.2~0.7毫米,处理20天。
4碳黑洗涤塔内爆,塔板变形脱落,地脚螺栓拔起29毫米。原因为停车时操作不当使氧气窜入塔内引起内爆。
此期间还发生了其它一些生产事故。
这些事故,有些是属于原设计及安装缺陷,有些属于操作不当,其中有些事故是先期投产的镇海或新疆两厂已经发生过,宁化本可以避免,但又重复发生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宁化厂由于职工队伍年青(试车期间,各车间几乎没有一个在大化肥厂干过的人员,更没有在类似装置工作过的老人员),操作及管理经验不足,生产准备工作不扎实以及企业管理薄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⑵ 整顿期(1989年元月-2月,两个月)
鉴于宁夏化工厂出现的上述问题,1888年12月17日中石化总公司办公会议决定宁化停车整顿两个月,总公司派出工作组驻厂督促整顿。整顿期间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三基”工作,理顺管理机制。设备检修,人员培训,并对个别部门人员进行了调整。
⑶ 试生产后期(1989年3月-1992年12月,共计三年十个月)
此期间,特别是前两年(1989及1990年)事故仍然较多,但人为事故次数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设备存在的缺陷进一步暴露,机械事故所占比例上升。两年期间非计划停车累计高达60次/288天。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高压锅炉及二氧化碳压缩机由于设计及制造缺陷引起的事故停车。
工艺装置存在的问题中突出的是气化炉炉转寿命较短及结渣严重,炉砖使用时间都不超过一年,最短的只有115天,炉口砖寿命更短,往往成为提前停车转入大修的主要原因。
|
|
第一炉 |
第二炉 |
第三炉 |
第四炉 |
第五炉 |
第六炉 |
第七炉 |
|
炉砖生产厂家 |
日本大阪 |
日本大阪 |
洛耐院 |
洛耐院 |
洛耐院 |
洛耐院 |
美国诺顿 |
|
使 用天数 |
142 |
191 |
115 |
286 |
212 |
242 |
289 |
随着装置中存在的问题的逐渐解决以及职工素质、管理水平的提高,后两年中装置非计划停车次数及天数逐渐下降,连续完成国家生产计划,1992年底通过国家竣工验收[①]。
4、生产期(1993年以后)
从1989年到1994年的六年期间,宁化的合成氨年产量一直徘徊在28万吨以下,虽然连续多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也通过了国家竣工验收,但以年产量为标志的装置达标工作一直没有实现,一直到1995年才实现产量等指标全面达标。从1988年7月试车结束进入试生产开始算起,经历了七年半的时间才实现达标(中石化总公司曾提出,新投产的化工装置应在试车后的第二年达标)。1995年以后,随着装置运行的逐渐稳定,管理水平及操作水平的不断熟练,实现了“安稳长满优”运行,产量、质量、能耗、环保等指标连年达标,装置进入了“青春期”和发展期。
5、发展期(1996年以后)
随着对装置的了解的逐渐深入,消化引进装置及其技术并对其瓶颈部位进行技术改造,挖潜扩能,节能降耗,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的效益,已经成为技术管理的新的课题。(见所附文章《8.53MPa渣油制氨装置面临的新问题及讨论》)。经中石化总公司批准,宁化陆续实施了一些技术改造,使企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效益进一步提高,进入了良性循环。从1997年开始,一化肥年产量连年超过设计能力15%,变每年一次大修为两年一次大修,同时连续运行天数、非计划停车次数等指标都不断刷新全国大化肥装置记录。
此期间重大新建项目有:
⑴
增建二化肥装置
⑵
新建年产30万吨复合肥装置
⑶
筹建年产150万吨甲醇装置
此期间实施的主要技改项目有:
⑴一化肥扩能15%
⑵一化肥原料由渣油改为天然气
⑶二化肥扩能50%
⑷新建年产5万吨联醇装置
经过三十年的奋斗与拼搏,宁化与任何一家大型企业一样,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的创业之路。挫折和困难磨练了宁化职工,也铸就了一大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企业也终于跻身全国大化肥行业的先进行列。
作者简介:虎希柏(194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