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宋词中的衬字
(2018-09-26 16:26:19)
标签:
衬字敦煌曲子词唐五代词宋词诗词常识 |
分类: 蝶文 |
在讨论唐宋词中的衬字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衬字。那么,何为衬字呢?
《汉语大词典》对衬字的解释:“曲词中在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增加的字。常用以补足语气,增加声情色彩。它在歌唱时不占重要拍子,不能用于句末,不能做韵脚。字数不论,一般小令衬字少,套数多,杂剧更多。也称垫字。”又引明代王骥德《曲律》:“古诗余无衬字,衬字自南、北二曲始。北曲配弦索,虽繁声稍多,不妨引带。南曲取按拍板,板眼紧慢有数;衬字太多,抢带不及,则调中正字反不分明。”
《辞海》对衬字的解释:“在曲调规定的字数即正字外,再于句中增字,所增之字称为‘衬字’。一般只用于补足语气或描摹情态,在歌唱时不占‘重拍子’,不能用于句末或停顿处;字数并无规定,但一般不超过正字。衬字在北曲中多,南曲中少;剧曲中多,散曲中少;套曲中多,小令中少。”
《汉语大词典》和《辞海》分别对衬字的含义、功用、特点等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但却都是对曲而言,并未考虑衬字在词中的使用情况。关于词有无衬字这个问题,历来颇多争论。其实,曲由词出,词曲本为一家,有些曲牌与词牌全同,有些与词牌小异,还有一些是截取词牌的一半,这都说明了曲牌对词牌在音乐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词曲一理,曲用衬字,词也当然可以。本文就是浅谈衬字在唐宋词中的使用情况。
敦煌曲子词多用衬字。如《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似为衬字。《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上、直待、且待为衬字。《鹊踏枝》:“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在、却、向为衬字。《南歌子》:“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梦中面上指痕新。罗带同心自绾,被蛮儿踏破裙。 蝉鬓珠帘乱,金钗旧股分。红妆垂泪哭郎君。信是南山松柏,无心恋别人。”被蛮儿、无心为衬字。
词,又称曲子词,最初是由民间配乐创作,王重民所辑《敦煌曲子词集》就是一部曲子词总集,充分反映出早期民间词的创作特点。与后来出现的文人词相比,早期民间词更加口语化,句法也更加灵活,隐约可见元散曲小令的影子。
唐五代文人词中,也有使用衬字的例子。如欧阳炯《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如为衬字。《南乡子》:“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收为衬字。
衬字在宋词中相对少见,却也不乏其例。如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定为衬字。又如李清照《行香子》:“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一霎儿晴,一霎儿雨,一霎儿风。”三个一均为衬字(有学者认为,三个儿为衬字)。
衬字在唐宋词中,仅见于少数词牌,且以虚词居多,字数一般都不超过正文。而在元曲中,衬字则有所突破,不但字数多少不拘,而且使用更加普遍。其中最典型的,当推关汉卿的散套《〔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这套散曲巧妙使用衬字,运用排比、镶嵌等修辞手法,造成一种妙语连珠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艺术效果,尽显散曲本色。
前一篇:〔正宮〕叨叨令·戲作蝴蝶歌
后一篇:朝中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