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扬州段的10处遗产点(世遗)
标签:
建筑历史旅游文化大运河 |
分类: 江苏古迹 |
大运河扬州段的10处遗产点:宝应刘堡减水闸、高邮盂城驿、江都邵伯古堤、江都邵伯码头、扬州天宁寺行宫、扬州个园、扬州盐业历史遗迹、扬州汪鲁门宅、扬州盐宗庙、扬州卢绍绪宅。
刘堡减水闸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位于大运河宝应段大堤东岸,是调节运河与宝应湖之间的水位差,保障漕运水位,保护大运河堤防安全的水工设施。刘堡减水闸反映了明代大运河相关水利设施已逐步完备,水利工程技术已达较高水平。


高邮盂城驿是明代北京、南京之间的重要驿站,位于高邮南门大街馆驿巷13号,占地面积约16000平方米,房屋整体坐北朝南,整体格局保存较好。
盂城驿是目前大运河沿线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驿站遗存,驿站位于高邮南门大街历史地段范围内。高邮南门大街现存肌理清晰的街巷体系及业态丰富的老字号,又有水陆并行的对外交通,汇聚了运河市镇典型的街巷空间要素。盂城驿开设于明洪武八年(1357年),后不断加建,逐步形成了明清时代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的古代驿站

邵伯古堤是位于江都邵伯镇甘棠社区以西的运河故道东岸的一段古运河河堤。邵伯古堤始建于宋代,用于防止邵伯湖湖水外泄,保持运河水位。明代以后,运河成为淮河的入江通道,河床逐年淤积升高,运河逐渐成为悬河,对运河以东地势低洼的里下河地区形成巨大威胁,此段大堤作为防洪屏障被不断加高加固。古堤现存部分南北长300米,截面为梯形,下底宽8米,上口宽2.5~3米,高5米.

邵伯码头是位于邵伯运河东堤上的四个古码头遗址,自北向南分别称为竹巷口码头、大码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自从邗沟贯通江淮,邵伯成为南北往来必经之路,船舶往来日渐繁盛,因此在邵伯镇明清大运河故道两侧形成了大量码头。公元18世纪时,修建邵伯运河东岸大堤,同时修建了竹巷口码头、大码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共四座现存的码头。
这四座码头是往来大运河南北的客商在邵伯镇的主要停靠之处,也是邵伯镇及大运河以东地区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的主要场所。邵伯镇在清以前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四座码头。

扬州天宁寺居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首,曾被称为“江淮诸寺之冠”,位于丰乐上街3号,始建于东晋,现存建筑格局为清同治年间修复后的遗存。天宁寺是皇帝南巡时在扬州的驻跸之所,也是扬州最早的佛教庙宇之一,见证了扬州的繁华与自身的兴盛。
扬州天宁禅寺相传为东晋谢安别墅,后由其子司空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武周证圣元年(695年)改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始赐名“天宁禅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统、天顺、成化、嘉靖间屡经修葺。乾隆帝二次南巡前,于寺西建行宫、御花园和御码头,御花园内建有御书楼——文汇阁。天宁寺现已恢复了历史上“一庙五门天下少,两廊十殿世间稀”的格局,开辟为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

个园是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1771-1838年)的住宅花园,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扩建而成的私家住宅园林,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为明、清传统建筑。它南为住宅,北为花园,以叠石精巧而闻名于世。园内分别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构造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其间广植嘉木。个园反映出清代扬州发达的盐业经济、显著的地域个性和鲜明的消费型城市特色,佐证了因运河而繁荣兴盛的商贾聚居、财富集聚的明清城市格局和时代风貌。


盐宗庙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两淮众盐商为供奉夙沙氏、胶鬲、管仲三位盐业始祖而建,是扬州盐商举行祭祀仪礼的场所,后为纪念曾国藩改为曾公祠。现有门厅、二厅、祠堂,建筑面积280余平方米。大厅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厅前有卷棚,保存完好。2006年全面修缮,保留了同治年间彩绘,重塑三位盐宗汉白玉像,门头石额“盐宗庙”为建庙之初的原物,弥足珍贵。


卢绍绪盐商住宅于清光绪年间由盐商卢绍绪所建,耗资纹银七万两,是晚清扬州盐商大型住宅代表,。大门朝南,原有建筑前后共九进,整个建筑宽敞宏大,装修多为楠木,为扬州现存之最大盐商住宅。1981年遭火,毁照厅、楠木大厅、二厅、女厅四进房屋。现仍存门楼、住宅楼、内宅、意园、藏书楼、凉亭等建筑。2004年依照原貌全面启动修缮方案,2006年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