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铁瓮城遗址(国七)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遗址杂谈 |
分类: 江苏古迹 |
镇江铁瓮城遗址
镇江铁瓮城,又名京(京口)城、子城。最早的、也是比较权威的记载,是南朝顾野王在《舆地志》这本书中叙述:“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虽然简单,但城的基本要素大致都交待清楚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将政权中心从吴(苏州)迁至京城(今镇江),是年发生赤壁之战。虽然其时孙权尚未称王,但铁瓮城实际上已具备了王城的地位和格局。清康熙帝诗中就曾以“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势控东吴”来形容铁瓮城的雄险。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江铁瓮城,又名京(京口)城、子城。最早的、也是比较权威的记载,是南朝顾野王在《舆地志》这本书中叙述:“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虽然简单,但城的基本要素大致都交待清楚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将政权中心从吴(苏州)迁至京城(今镇江),是年发生赤壁之战。虽然其时孙权尚未称王,但铁瓮城实际上已具备了王城的地位和格局。清康熙帝诗中就曾以“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势控东吴”来形容铁瓮城的雄险。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瓮城遗址是镇江市区最早的城池和历代州署、府署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铁瓮城由孙权所建,是镇江历史上的第一座城,是六朝时代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建造最早的一处政治中心城市。京口铁瓮城比孙权所筑南京石头城和湖北的鄂王城都早,号称“三国东吴第一城”。多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大批六朝时期的砖头和夯土层、地下通道及南城垣门墩等遗迹。

铁瓮城在汉末始筑以来,至今将近1800年,一直是镇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城垣在不同的时代都曾进行过修补加筑,其城内的文化堆积自汉末三国以来连绵不绝,如1994年在铁瓮城内进行的考古发掘,文化堆积厚达5—6米,从六朝前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每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都出土了比较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物,唐代台基墙叠压在六朝时期的上面,而宋代的台基墙又叠压在唐代的台基墙上,明代的台基墙压在宋代的台基墙上,不同时期的建筑层层叠压,反映出承续与因袭的特性。



该城之所以称为铁瓮城,应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从铁瓮城所在的地域和地理环境来看,整个北固山由北向南分为后峰、中峰和前峰,前、中、后三峰之间均有长岗相连。铁瓮城位于北固山前峰,由中峰与前峰相接处向东、西两个方向分开,并分别向西南、东南方向延伸大约300—400米,与月华山向东延伸的土岗相连接,这样形成一个北部较狭窄、南部较宽、北部较高、向南逐渐降低、平面大致呈椭圆形、高出周围地面约20—30米的天然封闭的单元,如从城外观之,巍然耸立,形似一个巨大的瓮。
其次,(元)俞希鲁在《至顺镇江志》中说该“城周逥六百三十步,内外固以砖壁,号铁瓮城”。该城之所以被称为铁瓮城,是因为铁瓮城四周城垣内外都是以砖包裹,城池坚固如铁瓮,因而得名。从考古发现来看,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文献记载,城的东、西、南、北四垣都发现有夯土墙、墙外都有包砖墙,但与文献记载稍有不同的是,尚未发现有城垣内侧“固以砖壁”的情况。

《长相思·铁瓮城高》是北宋词人秦观的作品。此词写作地点在镇江楼头,时间在秋末,内容是回忆在扬州时与一歌妓的恋情。“晓鉴”句写衰老之感,结句谓求偶难成,抒有不遇之情,这些似乎都与他落第后的悲伤情绪有关。因此,此词不仅仅只写苦相思,在仕途上的困顿落魄情绪也掺杂在其中。
长相思
铁瓮城高,蒜山渡阔,干云十二层楼。开尊待月,掩箔披风,依然灯火扬州。绮陌南头,记歌名宛转,乡号温柔。曲槛俯清流。想花阴,谁系兰舟?
念凄绝秦弦,感深荆赋,相望几许凝愁。勤勤裁尺素,奈双鱼难渡瓜洲。晓鉴堪羞,潘鬓点、吴霜渐稠。幸于飞、鸳鸯未老,不应同是悲秋。
前一篇:镇江古城墙遗址(省保)
后一篇:江宁博物馆概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