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老东门

标签:
建筑历史文化古迹旅游 |
分类: 江苏古迹 |
老东门一直是徐州的“历史符号”代表之一,因为军用原因,一直没有对外开放,颇为神秘。徐州历史上的战争很多,老东门也成为为数不多的保留完整的地上建筑。颇具历史内涵的老东门里保存了徐州解放战争后仅存的地上建筑。建筑年代可分为民国时期、解放后时期建筑。兼具中西神采的民国建筑比较适合展现复古的时尚魅力和人文内涵。


城墙遗址、碉堡、军部大门、民国礼堂……徐州老东门留下的文化符号复合了上世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红砖青瓦,鱼鳞松、香樟树、法国梧桐,绿树成荫,彭城徐州近现代的“历史符号”藏于其中,军部的哨岗亭依然保存完好。



在老东门时尚街区东北角,淮海路与民主南路交叉口西南侧,有一座修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碉堡,目前为止也是闹市区唯一遗存的碉堡。碉堡高约2米,分上下两层,每层都有射击眼。





10号楼,抗战期间的李宗仁指挥部旧址。



多数建筑是解放前,少数建筑史解放后按照国民建筑风格新建的。图为8号楼,原68军军长工作,休息场所。


老东门6号楼,原国军徐蚌会战作战部旧址。

8号军长楼的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新接出的钢结构房屋面积也是300多平方米。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结合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那棵长在钢结构内的雪松和楼前的云杉都是当年蒋经国种下的,把雪松包围在寸土寸金的钢结构经营场所内,也是对树木的保护。

老东门历史介绍。







老东门4号楼,原杜聿明指挥部。肆号楼位于叁号楼的南侧,其拱形门洞两侧的立柱是不见一丝缝隙的整体大理石做成的。肆号楼最早是“日本宪兵司令部”所在地,1945年至1948年作为国民党联勤处。1937年,李宗仁将军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中,这里是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的作战总指挥部。

叁号楼———民国时期的礼堂。


明代洪武年间修筑的徐州城东城墙。城墙砖逐层向内错开大约1厘米,城墙墙面向西倾斜。建城墙的大青砖长44厘米、宽22厘米,厚度大约有12厘米。
城墙内外两面用大青砖与糯米汁拌石灰修筑包裹,中间用土与碎砖掺杂夯实,这样的城墙非常牢固。





城墙遗址、碉堡、军部大门、民国礼堂……徐州老东门留下的文化符号复合了上世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红砖青瓦,鱼鳞松、香樟树、法国梧桐,绿树成荫,彭城徐州近现代的“历史符号”藏于其中,军部的哨岗亭依然保存完好。



在老东门时尚街区东北角,淮海路与民主南路交叉口西南侧,有一座修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碉堡,目前为止也是闹市区唯一遗存的碉堡。碉堡高约2米,分上下两层,每层都有射击眼。





10号楼,抗战期间的李宗仁指挥部旧址。



多数建筑是解放前,少数建筑史解放后按照国民建筑风格新建的。图为8号楼,原68军军长工作,休息场所。


老东门6号楼,原国军徐蚌会战作战部旧址。

8号军长楼的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新接出的钢结构房屋面积也是300多平方米。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结合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那棵长在钢结构内的雪松和楼前的云杉都是当年蒋经国种下的,把雪松包围在寸土寸金的钢结构经营场所内,也是对树木的保护。

老东门历史介绍。







老东门4号楼,原杜聿明指挥部。肆号楼位于叁号楼的南侧,其拱形门洞两侧的立柱是不见一丝缝隙的整体大理石做成的。肆号楼最早是“日本宪兵司令部”所在地,1945年至1948年作为国民党联勤处。1937年,李宗仁将军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中,这里是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的作战总指挥部。

叁号楼———民国时期的礼堂。


明代洪武年间修筑的徐州城东城墙。城墙砖逐层向内错开大约1厘米,城墙墙面向西倾斜。建城墙的大青砖长44厘米、宽22厘米,厚度大约有12厘米。

城墙内外两面用大青砖与糯米汁拌石灰修筑包裹,中间用土与碎砖掺杂夯实,这样的城墙非常牢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