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国三)

标签:
历史旅游南朝石刻文化 |
分类: 江苏古迹 |
梁文帝萧顺之建陵位于今江苏省丹阳市荆林乡三城巷。与齐明帝兴安陵相邻,兴安陵北100米处。

文帝萧顺之,梁武帝萧衍之父,齐高帝萧道成族弟。在齐朝历官待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封临湘县侯,赠镇北将军。生前未作皇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梁武帝追尊为文皇帝,庙号太祖。

建陵坐西朝东,陵家已平,现存陵前石兽、神道石柱,石龟跌座各一对。方形石础数个。
石兽位于神道两侧,南为麒麟,身长3.05米,残高2米,颈高1.25米,体围2.7米,麒麟上颔已残破,平添了几分老态龙钟,长须飘逸垂至胸际。

唯一不同的是翼面的细鳞中饰有五瓣小花形,背脊上从头到尾的连珠纹,体现出神兽的尊贵。腿脚部分后补,工艺水平与前人相比,怎么说,你看呢?




这一对石兽魁梧雄壮,姿态传神,兽脊作通贯首尾连珠状纹饰,双翼微翘,冀面雕有卷云纺、细鳞和长翎,体现了齐代陵墓石刻向梁代转变时期的特色,即突出了宏伟豪迈的气势,作用从装饰趋向写实。

北为天禄,双角已失,身长3.l米,残高2.3米,颈高l.5米,体围2.76米。
建陵天禄。
相望千年。千年相望。
建陵天禄。

神道石柱分柱础、柱身,柱头三部分。柱础上圆下方,浮雕一对环状摘龙,口内衔珠,头有双角、四足、修尾。柱身作隐陷直刳棱纹(通称“希腊式”)。柱头有圆盖,浮雕莲花。盖上刻圆雕小辟邪,盖下原有长方形柱额。石额左右对称,北为正书顺读,南为反书逆读,其文隶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不记姓不记名,与梁代柱额的一般记述规则不同。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丹阳县衙为“保存”文物,遂将柱额劈下,移至丹阳公园内,今存丹阳县文化馆。

其文隶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


神道北侧石柱

柱础上圆下方,浮雕一对环状螭龙,口内衔珠,头有双角、四足、修尾。

反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


神道石柱的背面。

神道石柱后还有石龟跌一对,龟趺之丰碑现已无,仅存趺座。趺座形如巨龟,雕刻简朴有力,形象逼真。1982年发现趺座四周铺设有宽约70厘米人字型的砖面走道,高出原平地19厘米,两排竖砌砖块收边。石柱柱础四周也发现有宽38.8厘米的类似走道。


建陵北龟趺

趺座。

石础的边缘有律眼,但础上结构早已颓圮。


石础。

丹阳最完整的南朝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全景。两兽隔神道已对视了1500年。

文帝萧顺之,梁武帝萧衍之父,齐高帝萧道成族弟。在齐朝历官待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封临湘县侯,赠镇北将军。生前未作皇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梁武帝追尊为文皇帝,庙号太祖。

建陵坐西朝东,陵家已平,现存陵前石兽、神道石柱,石龟跌座各一对。方形石础数个。

石兽位于神道两侧,南为麒麟,身长3.05米,残高2米,颈高1.25米,体围2.7米,麒麟上颔已残破,平添了几分老态龙钟,长须飘逸垂至胸际。

唯一不同的是翼面的细鳞中饰有五瓣小花形,背脊上从头到尾的连珠纹,体现出神兽的尊贵。腿脚部分后补,工艺水平与前人相比,怎么说,你看呢?




这一对石兽魁梧雄壮,姿态传神,兽脊作通贯首尾连珠状纹饰,双翼微翘,冀面雕有卷云纺、细鳞和长翎,体现了齐代陵墓石刻向梁代转变时期的特色,即突出了宏伟豪迈的气势,作用从装饰趋向写实。

北为天禄,双角已失,身长3.l米,残高2.3米,颈高l.5米,体围2.76米。


相望千年。千年相望。


神道石柱分柱础、柱身,柱头三部分。柱础上圆下方,浮雕一对环状摘龙,口内衔珠,头有双角、四足、修尾。柱身作隐陷直刳棱纹(通称“希腊式”)。柱头有圆盖,浮雕莲花。盖上刻圆雕小辟邪,盖下原有长方形柱额。石额左右对称,北为正书顺读,南为反书逆读,其文隶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不记姓不记名,与梁代柱额的一般记述规则不同。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丹阳县衙为“保存”文物,遂将柱额劈下,移至丹阳公园内,今存丹阳县文化馆。

其文隶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


神道北侧石柱

柱础上圆下方,浮雕一对环状螭龙,口内衔珠,头有双角、四足、修尾。

反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


神道石柱的背面。

神道石柱后还有石龟跌一对,龟趺之丰碑现已无,仅存趺座。趺座形如巨龟,雕刻简朴有力,形象逼真。1982年发现趺座四周铺设有宽约70厘米人字型的砖面走道,高出原平地19厘米,两排竖砌砖块收边。石柱柱础四周也发现有宽38.8厘米的类似走道。




趺座。

石础的边缘有律眼,但础上结构早已颓圮。


石础。

丹阳最完整的南朝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全景。两兽隔神道已对视了1500年。
前一篇: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国三)
后一篇: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