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之酌彼金罍(皿方罍与湖南青铜器精粹)

标签:
博物馆历史旅游文化青铜器 |
分类: 文物.博物馆. |

湖南商周青铜器以造型独特、纹饰精美、铸造精良著称于世。皿方罍造型雄伟,纹饰瑰丽,是目前所知青铜罍中器形最大的,堪称“罍中之王”,是一件举世无双的青铜艺术瑰宝,极具艺术价值。它的辗转流传经历更是令人感慨,2014年秋,皿方罍从美国回归祖国的新闻轰动国内外。它对于湖南地区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以及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其铸造工艺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为配合皿方罍回归后首次走出湖南赴上海展出,湖南省博物馆另外精选了10件馆藏青铜珍品,包括大禾方鼎、戈卣、象尊、豕尊等等,它们造型独特、纹饰精美、铸造精良,
均为湖南出土的重量级文物,是中国古代南方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2001年3月20日,私人珍藏的青铜方罍器身亮相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一位法国藏家以924.6万美元成功竞得,创下当时亚洲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最高拍卖记录。
皿方罍51.5公斤重,器身满布云雷纹、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整器造型雄浑庄重,并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
罍是中国古代一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诞生于商代晚期,绝迹于战国时期,青铜罍在历史上流行时间较短,方罍更是稀少。这件皿方罍高84.8厘米,罍盖上刻有“皿天全父乍尊彝”七字铭文,器身上则有“皿父乍尊彝”五字铭文,器形伟岸,纹饰和铸造手法前所未见,堪称“青铜罍王”,完全当得上国之重器。
1919年,皿方罍出土于湖南桃源一个小山村中,一场暴雨后,在山间沟边被当地农民艾清宴挖得。
1924年,湖北商人石瑜璋闻讯而来,出价400块银元欲购买,艾清宴的儿子拿着皿方罍盖子到附近小学找校长询问,校长钟逢雨见此盖绝非一般古物,当即表示可用800块银元购买,并将盖子留下;石瑜璋扔下400银元,抱着器身匆匆离开。自此,器身和器盖分离长达90年。
1925年,这件被钟校长辨认为商代文物的罍盖被当地驻军团长周磐以3000块银元强行购去,而石瑜璋将器身以100万大洋卖给了上海古玩商李文卿和马长生,二人一转手,将器身偷运到美国,以80万美元卖给了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洛克菲勒急于配上罍盖,托古董商到中国出价大洋14万元购买,结果被周磐索要50万元美元,双方协商未果。皿方罍身首未能合璧。
洛克菲勒见配不上罍盖,便将器身出让,1928年后,器身流传到包尔禄、姚叔来、卢芹斋等大古董商手中。1930年,皿方罍器身由日本藏家浅野梅吉收藏;1950年,皿方罍器身转由日本藏家新田栋一收藏。
1950年,周磐在昆明被捕后,交出了皿方罍盖子。1952年,湖南省政府将皿方罍盖子转交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1956年,器盖和相关材料移交至湖南省博物馆至今。
2001年纽约佳士得公开拍卖皿方罍器身,一位法国买家以924万美元拍得,创下当时中国青铜器拍卖价格之最。
2014年,纽约佳士得再次拍卖这件皿方罍器身,在集体努力下,经过艰苦谈判,于3月19日达成洽购协议,皿方罍终于回到祖国。分离90年后,皿方罍身首终于合体,并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如今,皿方罍器身回归祖国,器盖合璧后首次离开湖南,便赴上博展出,湖南省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将包括皿方罍在内的11件铸造精湛、造型优美、纹饰华丽的青铜器珍品展示给上海观众。他们用《诗经》中的“酌彼金罍”作为展览主题,意为用那青铜之罍,斟上美酒,让各方朋友陶醉其中。
兽面纹瓿,商代青铜器,高42.5厘米,口径23厘米,重13千克,内藏有224件铜斧,1959年宁乡出土。
兽面纹尊,商代晚期,高73.2厘米,口径61厘米,重27.3千克,1966年华容东山出土,是湖南出土青铜尊中最大的一只。
大禾方鼎,商代晚期,高38.5厘米,重12.85千克,人脸纹饰近似于蒙古人种,1959年宁乡出土,这是湖南地区出土的唯一一件青铜方鼎。
兽面纹鬲,商代晚期,高22.8厘米,口径14.7厘米,重1.6千克,1958年拣于株洲废铜仓库。
兽面纹壶,商代晚期,高47.5厘米,重4.3千克,1957年拣于株洲废品收购站。
兽面纹尊(左),商代晚期,高65.2厘米,口径52.5厘米,重19.5千克,1971年岳阳出土。兽面纹方尊(右),商代晚期,高54厘米,重15千克,1950年拣于长沙废铜仓库。
象尊,商代晚期,高22.8厘米 长26.7厘米 宽14.4厘米 重2.8千克,1975年株洲醴陵市仙霞狮形山出土
戈卣,商代晚期,高37.7厘米,重20.7千克,1970年宁乡出土,腹中藏有320件玉器。器、盖各有一字铭文“戈”,是族徽。
豕尊,商代晚期,高40厘米 长72厘米 重19.75千克,1981年湘潭九华船形山出土,野猪形象,以猪为造型的青铜器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