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2016-01-24 10:15:11)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玉器

博物馆

分类: 文物.博物馆.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制作玉器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社会,玉不仅被用于装饰,而且是财富、权力的标志,又是统治者祭天祀地、沟通神灵的法物。玉的自然属性被人格化、道德化。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玉器馆内,现代化的光导纤维照明和独特的底座设计,使一件件的古玉器突显晶莹润泽的气色,图案纹饰更是纤毫毕现,体现出中国古代玉器文化高贵典雅、巧夺天工的艺术特征.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在中国分布广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都有具有各自区域特征的玉礼器和玉饰件,其中尤以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动物形玉饰,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玉斧、玉钺和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玉刀、玉璋等最有特色,其器形之规整、纹饰之精细,达到了史前玉器的最高峰。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玉琮   新石器   良渚文化。高5.6厘米 为阳起石琢制,乳白色隐现淡绿斑纹。

          琮面雕出四个角尺形凸块,中部有一条横槽,将凸块分为上下两节。以四 角为中线,各刻一神像。上节在两条平行的横棱下雕刻一神脸。眼为线刻园  圈,下边横凸块作鼻,上刻细密的云纹和横直线图案。

           下节雕刻一兽面。蛋圆形凸面作眼廓,线刻重圈为眼,中间以桥形凸面连接,和一条横凸块作鼻,凸块上也满刻横直线和云纹图案。 器表高度抛光,光洁如镜。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神面纹琮 新石器  良渚文化

          高39.3厘米  上宽8.1厘米  下宽7.1厘米.孔径5厘米  重4.74千克,全器十五节,每节以四角为中线,刻有对应的两个圆圈和长短相间的阳线。为象征性的兽面纹图案。

此琮在射处一面阴线刻有一抽象的鸟纹,作展翅状。类似纹样也出现在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的良渚文化陶壶和浙江余杭北湖徐家头出土的良渚文化陶豆。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玉钺 新石器  良渚文化

长17厘米 透闪石琢制,米黄色。器表细致抛光。弧形刃,刃的两端略为外翘,钝口,无使用痕迹。

上部中间有一圆孔,以管钻从两面对钻,孔壁留有旋痕。在钺的一面 圆孔上留有半个圆孔叠痕,当是钻孔错位所致。

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玉神人

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4世纪——前20世纪)  
圆雕,青玉质,晶莹剔透且保存完整,制造工艺非常高超。玉神人面部造型奇特,斜橄榄形眼,蒜头大鼻,阔嘴紧闭,表情庄严,头戴平顶冠,耳戴一对耳环,双手放在胸前,被认为是古代巫师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是海内外同类传世玉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曾为上海博物馆的标识性玉件。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玉权杖

http://www.shanghaimuseum.net/resource/picture/xx/201301/20130117142910459.jpg

                            新石器  良渚文化

                                    冠饰:长7.7厘米  宽3.7厘米

                                    钺: 长17厘米   宽9.6厘米

                                    端饰:长6厘米    2.9厘米宽     

                                    为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的遗存。

                                    由冠饰,端饰和钺组成。玉权杖为氏族首领和巫师所有,

                                 为权力象征物。

玉权杖

http://www.shanghaimuseum.net/resource/picture/xx/201301/20130117142910459.jpg

                            新石器  良渚文化

                                    冠饰:长7.7厘米  宽3.7厘米

                                    钺: 长17厘米   宽9.6厘米

                                    端饰:长6厘米    2.9厘米宽     

                                    为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的遗存。

                                    由冠饰,端饰和钺组成。玉权杖为氏族首领和巫师所有,

                                 为权力象征物。

玉权杖  新石器  良渚文化。冠饰:长7.7厘米  宽3.7厘米。钺:长17厘米   宽9.6厘米。端饰:长6厘米    2.9厘米宽   为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的遗存。

由冠饰,端饰和钺组成。玉权杖为氏族首领和巫师所有,为权力象征物。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西周玉器到中期有新的变化,除了礼玉以外,佩玉有较多新的形式和内容.西周中期凤鸟纹在玉佩和饰件上是主要装饰题材。羽冠勾喙,翅翼高卷,利爪伫立,有时也和其它物象构成复合图像。春秋早期玉雕是西周晚期的延续,刻琢条纹显示了随意性。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四孔玉刀  新石器晚期   齐家文化

  玉色淡绿,间有米黄色的斑纹。

  呈长条形,刀背部平整,刃部磨制后较薄。刀身共有四孔,又称多孔。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玉璋,玉圭。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政权和规范礼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用玉的制度,产生了系列化的玉礼器。除了沿袭史前时期的玉璧、玉琮等以外,又新增了玉圭、玉戚、玉戈等礼玉。当时贵族服装上都有玉饰,所谓“君子佩玉”,这使玉饰件大大发展,其形态以动物和想像中的神物为多。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兽面纹玉戚。商代晚期  

戚,即有齿的端刃器,又解释为“两侧有齿的扁平斧”,与钺造型相似,均为礼仪用具,但与实用的武器关系不大。
此件玉器不同于一般素面纹戚,其上装饰有兽面纹,为商代晚期最为流行的纹饰,兽面纹下还装饰有涡纹与四组蕉叶纹,与兽面纹相得益彰,代表了商人的一种审美风尚。戚中有一穿孔,应是用来缚扎执柄的。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春秋中期至西汉是玉器发展的第二个兴盛期。此时,各种新的玉器品种不断创造出来。饰玉替代礼玉成为主流.在厚葬之风的影响下,上层贵族使用葬玉的规模超过以往。春秋战国的主要纹样,以各种龙纹或龙类的纹样为主,极力追求精致华丽的效果。西汉玉器纹样则逐渐转向简洁流畅,动物形象生动。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春秋战国的主要纹样,以各种龙纹或龙类的纹样为主,极力追求精致华丽的效果。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重环谷纹玉璧。战国  
《周礼》:“以苍璧礼天”。玉璧在古代生活中不仅是有装饰、殓葬和财富象征的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礼器之一。
重环套连形制始见于五千年前的凌家滩文化,至战国两汉时期,此类型器物逐渐增多,然而像本件玉璧如此大的重环是较为罕见的。此件玉璧分为内外二环套连的形式,表面装饰谷纹,谷纹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纹饰,用以表达祭天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希望。侧壁处还刻有数字铭文作记号,别具一格。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四灵玉胜。东汉  
《三辅黄图》卷三有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四灵纹为东汉较为流行的纹饰。
此件玉器十分罕见,中央上端以透雕手法雕刻“朱雀”,下方则为龟蛇相交的“玄武”,外侧两边各琢刻苍龙和白虎各一。隔柱上浅刻“长宜子孙,延寿万年”篆书八字。“四灵”象征“东、西、南、北”四方位,有辟邪压胜,拂除不祥之意。两汉的墓葬壁画中也常见“四灵”的身影,代表了古人升仙谶纬的思想。四灵玉胜仅此一见,因此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玉飞天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三螭纹玉觚
清乾隆  
清代玉制器皿中常见仿古彝器,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从乾隆朝的“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就可以知道,乾隆常要求他的那些巧匠们以《考古图》、《宣和博古图》、《西清古鉴》中古彝器为范本来制作玉器了。崇古并非简单的复古、泥古,对于老题材的挖掘实则源自于对创新的渴求,这才是此时玉器制作能发展的真正动因。
这件玉觚仿商周青铜觚而制,器身上下雕葵瓣纹,腹部浮雕三条蟠螭,底足内镌刻“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可知为乾隆年间的宫廷用品。此觚为黄玉琢成,玉质极佳,琢工精美,代表了清代制玉的最高水准。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元明清时期琢玉业规模不断扩大,日用、佩饰、陈设、文玩等各种玉器的品种和数量都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民间用玉也非常广泛,各阶层都普遍收藏玉器。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山水人物玉山子。清  
由于清代琢玉工艺精进,玉器的碾琢工具与方法也不断得以提升,“玉山子”即为这一技艺飞速发展的产物。“玉山子”造型如山,宛如立体的绘画作品,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将山水人物及历史故事表现出来。
本件作品不论从玉质、雕工而言都为佳品。山子表现的是“会昌九老”的故事,即唐代会昌年间,九位退休老人白居易、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李元爽、释如满等九位老人相聚洛阳香山游玩的场景。人物、山石、庭院刻画简洁有力,山体绵延起伏,生动质朴。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痕都斯坦嵌宝八角玉盒
清乾隆  
痕都斯坦位于今北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此地“人习技巧,善工玉器,而大薄如蝉翼,又如发,镂金银为丝,织绸缎金漆雕镂皆精奇。”痕都斯坦玉以伊斯兰风格为主,多实用器,题材较为生活化。
本件八角盒以白玉为材,外壁部分先以黄金掐丝勾勒花卉枝叶等轮廓,再镶以红绿宝石,熠熠生辉。盒子的底部刻有“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说明是乾隆皇帝的御用品,另有“子子孙孙永保用之”的字样,表达了其对此盒的喜爱之情。本件八角盒虽非痕都斯坦原产,却是“西番作”—清仿痕都斯坦玉器的典型作品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元明清三代玉器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元代琢工朴素,于简素中见清丽;明代浑厚刚劲,好仿古式玉器;清代大多流于繁缛纤巧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