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之古代玉器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玉器博物馆 |
分类: 文物.博物馆. |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制作玉器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社会,玉不仅被用于装饰,而且是财富、权力的标志,又是统治者祭天祀地、沟通神灵的法物。玉的自然属性被人格化、道德化。
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玉器馆内,现代化的光导纤维照明和独特的底座设计,使一件件的古玉器突显晶莹润泽的气色,图案纹饰更是纤毫毕现,体现出中国古代玉器文化高贵典雅、巧夺天工的艺术特征.
在中国分布广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都有具有各自区域特征的玉礼器和玉饰件,其中尤以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动物形玉饰,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玉斧、玉钺和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玉刀、玉璋等最有特色,其器形之规整、纹饰之精细,达到了史前玉器的最高峰。
玉琮
此琮在射处一面阴线刻有一抽象的鸟纹,作展翅状。类似纹样也出现在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的良渚文化陶壶和浙江余杭北湖徐家头出土的良渚文化陶豆。
玉钺 新石器
长17厘米 透闪石琢制,米黄色。器表细致抛光。弧形刃,刃的两端略为外翘,钝口,无使用痕迹。
上部中间有一圆孔,以管钻从两面对钻,孔壁留有旋痕。在钺的一面


玉权杖 |
http://www.shanghaimuseum.net/resource/picture/xx/201301/20130117142910459.jpg
|
玉权杖 |
http://www.shanghaimuseum.net/resource/picture/xx/201301/20130117142910459.jpg
|
玉权杖
由冠饰,端饰和钺组成。玉权杖为氏族首领和巫师所有,为权力象征物。
西周玉器到中期有新的变化,除了礼玉以外,佩玉有较多新的形式和内容.西周中期凤鸟纹在玉佩和饰件上是主要装饰题材。羽冠勾喙,翅翼高卷,利爪伫立,有时也和其它物象构成复合图像。春秋早期玉雕是西周晚期的延续,刻琢条纹显示了随意性。
四孔玉刀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玉璋,玉圭。
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政权和规范礼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用玉的制度,产生了系列化的玉礼器。除了沿袭史前时期的玉璧、玉琮等以外,又新增了玉圭、玉戚、玉戈等礼玉。当时贵族服装上都有玉饰,所谓“君子佩玉”,这使玉饰件大大发展,其形态以动物和想像中的神物为多。
兽面纹玉戚。商代晚期
此件玉器不同于一般素面纹戚,其上装饰有兽面纹,为商代晚期最为流行的纹饰,兽面纹下还装饰有涡纹与四组蕉叶纹,与兽面纹相得益彰,代表了商人的一种审美风尚。戚中有一穿孔,应是用来缚扎执柄的。


春秋中期至西汉是玉器发展的第二个兴盛期。此时,各种新的玉器品种不断创造出来。饰玉替代礼玉成为主流.在厚葬之风的影响下,上层贵族使用葬玉的规模超过以往。春秋战国的主要纹样,以各种龙纹或龙类的纹样为主,极力追求精致华丽的效果。西汉玉器纹样则逐渐转向简洁流畅,动物形象生动。

春秋战国的主要纹样,以各种龙纹或龙类的纹样为主,极力追求精致华丽的效果。

重环谷纹玉璧。战国
此件玉器十分罕见,中央上端以透雕手法雕刻“朱雀”,下方则为龟蛇相交的“玄武”,外侧两边各琢刻苍龙和白虎各一。隔柱上浅刻“长宜子孙,延寿万年”篆书八字。“四灵”象征“东、西、南、北”四方位,有辟邪压胜,拂除不祥之意。两汉的墓葬壁画中也常见“四灵”的身影,代表了古人升仙谶纬的思想。四灵玉胜仅此一见,因此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玉飞天



这件玉觚仿商周青铜觚而制,器身上下雕葵瓣纹,腹部浮雕三条蟠螭,底足内镌刻“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可知为乾隆年间的宫廷用品。此觚为黄玉琢成,玉质极佳,琢工精美,代表了清代制玉的最高水准。

元明清时期琢玉业规模不断扩大,日用、佩饰、陈设、文玩等各种玉器的品种和数量都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民间用玉也非常广泛,各阶层都普遍收藏玉器。

山水人物玉山子。清
本件作品不论从玉质、雕工而言都为佳品。山子表现的是“会昌九老”的故事,即唐代会昌年间,九位退休老人白居易、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李元爽、释如满等九位老人相聚洛阳香山游玩的场景。人物、山石、庭院刻画简洁有力,山体绵延起伏,生动质朴。

痕都斯坦嵌宝八角玉盒